物种 | 夏枯草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夏枯草 |
拉丁名 | Xià Kū Cǎo |
英文名 | |
别名 | 夕句、乃东、燕面、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大头花、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白花草、胀饱草、棒槌草、干叶叶、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六月干、棒头柱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经》 |
更多 |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
《中药大辞典》:夏枯草
拼音注音
Xià Kū Cǎo
别名
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方形,基部匍匐,高约30厘米,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近基部的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略有锯齿。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花期5~6月。果期6~7月。
性状
干燥果穗呈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厘米,直径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数轮至十数轮,作覆瓦状排列,每轮有5~6个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对生苞片2枚。苞片肾形,淡黄褐色,纵脉明显,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状,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宽广,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租毛。花冠及雄蕊都已脱落。宿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齐墩果酸,尚含游离的齐墩果酸、熊果酸、芸香甙、金丝桃甙、顺-咖啡酸、反-咖啡酸、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K、胡萝卜素、树脂、苦味质、鞣质、挥发油、生物碱、水溶性盐类(约3.5%,其中约63%是氯化钾)等。
花穗含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的花色甙、d-樟脑、d-小茴香酮、熊果酸。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煎剂(100毫克/公斤)注射于麻醉犬,可产生显着持久的降压作用,但易产生急速耐受;如给带有皮桥的犬服夏枯草。每日2次,每次2克/公斤,也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对肾性高血压犬,连续服药2周后,血压有中等程度之降低,停药后又恢复至原初水平。夏枯草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穗之作用较弱。切断迷走神经后,夏枯草的降压作用显着减弱。对在位及离体兔心、离体蟾蜍心脏,均见有兴奋现象,均认为降压非由于对心脏的抑制所引起。在蟾蜍下肢灌流中,煎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用夏枯草的总无枫盐的用量与煎剂相当时,未出现明显的降压作用,其用量相当于煎剂一倍以上时,降压程度仅及煎剂的1/4~1/6;灌胃给药,虽降压作用出现较迟,但持续却较久,故认为夏枯草的降压与其中所含的无机盐无关。近年来有人对上述试验作了重复验证,测得夏枯草茎、叶的酊剂(30%醇)中含钾量即相当高,约83毫当量/毫升,穗中含量较少;口服对正常麻醉犬未出现明显降压作用;煎剂在除去其中无机盐后,降压作用即甚微,即夏枯草静脉注射,对麻醉动物的降压作用,不能排除其中所含的无机盐(主要是钾)的因素,故其降压成分及降压原理均有待研究。
②抗菌作用
据体外初步试验,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亦较广。其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对小鼠的实验性结核病,夏枯草可使肺部病变有所减轻。
③其他作用
夏枯草煎剂(1:50~1:200)可使家兔离体子宫出现强直收缩。对离体兔肠,高浓度能增强蠕动。曾报告夏枯草煎剂能抑制小鼠S-160肿瘤及艾氏腹水癌的生长,但死亡率反较不给药组更高,故实为其毒性作用。
归经
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经。"
性味
苦辛,寒。
①《本经》:"味苦辛,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土瓜为之使。"
②《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肝,散结。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摄生众妙方》夏枯草汤)
②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汇言》)
③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简要济众方》补肝散)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⑤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纲目》)
⑥治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纲目》)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钱,胆南星五分,防风一钱,钓钩藤一钱。水煎,点水酒临卧时服。(《滇南本草》)
⑧治头目眩晕:夏枯草(鲜)二两,冰糖五钱。开水冲炖,饭后服。(《闽东本草》)
⑨治羊痫风、高血压:夏枯草(鲜)三两,冬蜜一两。开水冲炖服。(《闽东本草》)
⑩预防麻疹:夏枯草五钱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⑾治小儿菌痢:二岁以下,夏枯草一两,半枝莲五钱;二至六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六至十二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半。水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⑿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⒀治扑伤金疮:夏枯草捣烂,罯上。(《卫生易简方》)
⒁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⒂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临床应用
①治疗肺结核
对浸润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均有一定疗效。取夏枯草2两,水煎分2~3次口服;或用夏枯草20斤加水煎至5000毫升时,加红糖2市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服药后咳嗽、胸痛、咯痰、发烧、咯血等症状均见消失或减轻,病灶亦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对肺结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1两,以黄酒2两加水适量浸泡,然后蒸至无酒味时过滤,成人每次20~40毫升,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
②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用夏枯草1斤,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1200毫升,每次口服30~50毫升,日服3次,必要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但不加抗痨药物。治疗9例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除2例好转自动出院外,余均痊愈。平均住院35.6天,退热7.7天,积液吸收24.7天。
③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夏枯草2两,水浸10小时,文火煎2小时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为一疗程。或取夏枯草干枯花穗制成100%流浸膏,小儿每岁每次1~2毫升,成人每次20~30毫升,日服2~3次。服药后平均3天退热;里急后重及大便次数平均4~6天消失或转为正常;腹痛及粘膜病变消失较慢,平均10天.服药期未发现副作用。
④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以夏枯草为主治疗本病75例,其中62例达临床治愈标准。剂量及用法:每日用夏枯草2两,大枣l两,加水1500毫升,文火煨煎,捣枣成泥,煎取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重症病例可酌增剂量。或每日用夏枯草2两,瘦肉2两(剔除脂肪),各加水1200毫升,分别煎煮一小时余,再将两者合并,用文火煨至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一般均以3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停药2~3日后给第二疗程。治疗期间,可给维生素B、C及少量葡萄糖作为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时间为2~14天;肝脾退缩时间为10~65天;黄疸消退时间为3~21天;各种絮状浊度试验的阴转时间为7~71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作用。
各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②《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③《本草通玄》:"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④《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瘰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⑤《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⑥《本草正义》:"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癥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
备注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