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野鸦椿叶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野鸦椿叶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河边的丛林或灌丛中,亦有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台湾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Sambucus japonica Thun |
拼音注音
Yě Yā Chūn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Sambucu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河边的丛林或灌丛中,亦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台湾等地。
原形态
野鸦椿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8m。茎皮灰褐色,具纵纹。小枝及芽红紫色,枝叶揉破后发出恶臭气味。叶对生;小叶柄长1-2mm;小托叶线形,基部较宽,先端尖,有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8-)12-32cm,叶轴淡绿色,小叶5-9,稀3-11,长卵形或椭圆形,稀为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钝圆,边缘具疏短锯齿,齿尖有腺体,下面沿脉有白色小柔毛,主脉在上面明显,在背面突出;侧脉8-11,有微柔毛。花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梗长达21cm,花多,较密集,黄白色,径4-5mm;萼片与花瓣均5,椭圆形,萼片宿成;花盘盘状,心皮3,分离;雄蕊5,花丝扁平;雌蕊3;子房卵形。蓇葖果,长1-2cm,每一花发育为1-3个,果皮软革质,紫红色,有纵脉纹。种子近圆形,假种皮肉质,黑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味
微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痒。主妇女阴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汤洗。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