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绵三七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绵三七 |
拉丁名 | Mián Sān Qī |
英文名 | |
别名 | 草仔薯、鸡心矮陀陀、球根毛瓣花、山草果、排红草、山鸡头、山土瓜、草果暗消、地草果、独苗一支立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无荫山坡上或松林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
更多 | 为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夏季采挖。 |
《中药大辞典》:绵三七
拼音注音
Mián Sān Qī
别名
草仔薯(《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鸡心矮陀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球根毛瓣花、山草果、排红草、山鸡头(《云南中草药选》),山土瓜、草果暗消、地草果(《红河中草药》),独苗一支立(《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夏季采挖。
生境分布
生于无荫山坡上或松林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块根肥大,纺锤形至近球形,外皮褐色,茎多分枝,分枝具棱,密被稀疏棕色长柔毛。叶互生,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有小突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被稀疏的柔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叶柄长1毫米,密放毛:托叶线形。花黄色,单生于叶腋;萼杯状,萼齿披针形,密生锈色长柔毛;花冠背面疏生丝质短毛。荚果矩圆形,先端有短喙,密生锈色长柔毛。种子紫黑色,肾形。花期6月。
性味
甘苦,平。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微甜,平。"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涩,平。"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痛,解毒。治胃痛,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睾丸肿痛,疝气,跌打损伤,疮毒。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镇痛,拔疮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健胃,收敛,止痛。"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治睾丸肿痛,疝气,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肠胃疼痛,腹泻:球根毛瓣花块根,晒干研粉,每次五分至一钱,开水送服。(《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鲜球根毛瓣花块根一至二两生吃,或用干品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欧打损伤:绵三七泡酒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疮毒:绵三七根研末,蜂蜜调匀外敷。(《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