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蛤蜊粉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蛤蜊粉 |
拉丁名 | Gé Lí Fěn |
英文名 | |
别名 | 蛤粉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草会编》 |
更多 | 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 |
《中药大辞典》:蛤蜊粉
拼音注音
Gé Lí Fěn
别名
蛤粉(《圣惠方》)。
出处
《本草会编》
来源
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
原形态
形态详"蛤蜊"条。
归经
入肺、肾经。
①《本草求真》:"入肾、肺、肝。"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少阴。"
性味
①《丹溪心法》:"咸,寒。"
②《本草撮要》:"性涩。"
注意
《本草经疏》:"脾胃虚患者宜少用,或加益脾胃药同用为宜。"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痰饮喘咳,水气浮肿,胃痛呕逆,白浊,崩中,带下,瘿瘤,烫伤。
①朱震亨:"治热痰、湿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同香附末,姜汁调服,主心痛。"
②《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消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
③《本草备要》:"与牡蛎同功。"
④《本经逢原》):"清肺热,滋肾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坚癖,散瘿瘤。"
⑤《本草再新》:"除烦止渴,利大小便。"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3钱。外用:调敷。
复方
①治痰火喘嗽:蛤蜊壳洗净,放炭火上烧焙,去火毒,为末,磁器收贮,遇痰火症,取一两,分为三服,少吃晚饭,先用面糊调,捏丸如黄豆大,少用滚水,将丸药二、三口吞下,旋丸旋吞,不可放干。(《经验广集》蛤蜊散)
②治气虚水肿浮胀:大蒜研烂,以蛤粉和,五分两,可丸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百一选方》)
③治小便不通:蛤粉半两,麻根半两。捣细罗为散,每于空心,以新汲水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虚热遗精:黄柏(炒)、知母、蛤粉各一斤。青黛(飞)为衣,粥丸服。(《医学六要》)
⑤治胃气痛:瓦楞子十个,蛤蜊壳十个。二味火煅,共为细末,姜汤送下。(《梅氏验方新编》)
⑥治心脾疼:真蛤粉一钱(炒),桂(去皮)一钱,干姜(炮)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汤火伤:蛤蜊壳烧研为末,油调涂之。(《养生必用方》)
⑧治吹奶:蛤粉三分,槐花三分,麝香一分(细研)。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肺痈:蛤蜊,童便煅研,甘桔汤日进三服。(《本经逢原》)
⑩治雀目:真正蛤粉,炒黄色为细末,上油蜡就热和为丸,如皂子,纳于猪腰子中,麻缠蒸热食之,可配米粥。(《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
①王好古:"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疾。"
②《本草衍义补遗》:"蛤粉治痰气,能降、能消,能软、能燥。"
③《纲目》:"(蛤喇粉)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腝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
④《本草经疏》:"蛤粉味咸气寒无毒。为诸痰之要药。盖痰未有不由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咸能软坚润下,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矣。"
制法
取蛤蜊壳入炭火中烧煅后研成细粉。
吴球:"凡用蛤粉,取紫口蛤蜊壳,炭火煅成,以熟栝楼连子同捣,和成团,风干用,最妙。"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