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水杨木白皮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水杨木白皮 |
拉丁名 | 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纲目》 |
更多 | 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树干的内皮。 |
《中药大辞典》:水杨木白皮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树干的内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
药理作用
水杨甙口服后15~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基于在体内分解出水杨酸,但此种转变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杨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功能主治
《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疮中。"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