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荔枝核(荔仁、枝核、大荔核)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大辞典_荔枝核图片_中药材

时间 : 02-07 投稿人 : 道哲园艺 点击 :
物种 荔枝核
门类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中文名 荔枝核
拉丁名 Lì Zhī Hé
英文名
别名 荔仁、枝核、大荔核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分布区域 主产广东、广西。此外台湾、福建、四川亦产。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备注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草衍义》
更多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

《中药大辞典》:荔枝核

拼音注音

Lì Zhī Hé

别名

荔仁(《广西中药志》),枝核(《四川中药志》),大荔核(《药材学》)。

出处

《本草衍义》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广东、广西。此外台湾、福建、四川亦产。

性状

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略扁,长2~2.5厘米;直径1~1.7厘米。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一端有黄白色的种脐。质坚硬;剖开后有2片肥厚的子叶,灰黄色,质亦坚实。气微,味淡而涩。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皂甙1.12%,鞣质3.43%。又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如将此物给饥饿22小时的小鼠皮下注射(60~400毫克/公斤),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显着降低。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入厥阴。"

②《本草经疏》:"入肝、肾。"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性味

甘涩,温。

①《纲目》:"甘,温,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涩,温,微咸。"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涩,性平,无毒。"

注意

《本草从新》:"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刺痛。

①《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②《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②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③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④治疝气颓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⑤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⑥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6克,加广木香6克,水煎服。

⑦治疝气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气疼痛。

⑧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