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黄鲴鱼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黄鲴鱼 |
拉丁名 | Huánɡ Gù Yú |
英文名 | |
别名 | 黄姑、黄骨鱼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分布长江流域。山西、河北、山东、海南及福州等地亦有。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纲目》 |
更多 | 为鲤科动物黄尾蜜鲴的肉。 |
《中药大辞典》:黄鲴鱼
拼音注音
Huánɡ Gù Yú
别名
黄姑、黄骨鱼(《纲目》)。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黄尾蜜鲴的肉。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山西、河北、山东、海南及福州等地亦有。
原形态
体形长而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不明显的腹棱,体长约20余厘米,头呈圆锥形,颇小。吻圆钝,口下位,成一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软骨质的薄边缘,眼位于头侧近吻端。下咽齿3行,侧扁而长。鳞片中等大,侧线鳞63~68,背鳍Ⅲ7,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Ⅲ9~11。体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在鳃盖的后缘有一浅黄色的斑条,尾鳍呈显着的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常栖于中下层,产卵期4~6月。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注意
《医林纂要》:"多食令人发热作渴。"
功能主治
《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