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齿叶草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齿叶草 |
拉丁名 | Chǐ Yè Cǎo |
英文名 | Herb of Lateripening Bartsia |
别名 | 疗齿草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草原、沙质地、河岸及湿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齿叶草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dontites serotina (Lam.) Dum. [Eu-phrasia serotina La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花时采收,阴干。 |
《中华本草》:齿叶草
拼音注音
Chǐ Yè Cǎo
别名
疗齿草
英文名
Herb of Lateripening Bartsia
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齿叶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dontites serotina (Lam.) Dum. [Eu-phrasia serotina L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花时采收,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原、沙质地、河岸及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全株被巾伏而倒生的白色细硬毛。茎上部分枝,四棱形。叶对生,有时上部的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4。5,pam 0.3-1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边缘疏生锯齿。穗关花序顶生;花梗极短;花萼钟状,长4-7mm,果期略增大,4裂,萼片狭三角形,被毛;花冠紫红色、紫色或淡红色,长8-10mm,外被白色柔毛,上唇直立,略呈盔状,微凹或2浅裂,裂片有时微凹;雄蕊4,二强,花药箭形,带橙红色,药室下边延成短芒。蒴果长圆形,长3-7mm,略高,先端微凹,有细硬毛。种子椭圆形,有数条纵的狭翅,长约1.5mm。花期7-8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1],花含不烯醚萜甙: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衍生物(catapol derivatives),5-对-香豆酰基桃叶珊瑚甙(5-p-coumaroyl aucubin)即齿叶草甙(odontoside),萜甙(acyliridoids);黄酮类: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金圣草黄素(chrysoderol)及小麦黄素糖甙(tricin glycosides),金圣草黄素(chrysoderol)及小麦黄素糖甙(tricin glycosides);茎所含环烯醚萜甙的数量及含量均较花低[2]。地下部分含桃叶珊瑚及齿叶草甙[3]。
药理作用
全草所含桃叶珊瑚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服后6h起效,ED50为0.39g/kg[1],并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2]。
性味
味苦;性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活血止痛。主温病发热;肝火头痛;胁痛;瘀血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