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柑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柑 |
拉丁名 | Gān |
英文名 | |
别名 | 金实、柑子、木奴、瑞金奴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草拾遗》 |
更多 | 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 |
《中药大辞典》:柑
拼音注音
Gān
别名
金实(马琬《食经》),柑子(《开宝本草》),木奴(《纲目》),瑞金奴(《群芳谱》)。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
原形态
①茶枝柑,又名:新会柑、江门柑。
小乔木,高2~3米。枝条密集,针刺极少。叶互生,长椭圆形,长6~6.5厘米,宽2~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锯齿不明显,叶质略硬;叶柄长0.6厘米左右,翼叶小而不明显。花小,白色,径约2厘米;萼片黄绿色,5裂,裂片尖锐;花瓣5;雄蕊彼此连合,长短不一。柑果扁圆形或馒头形,纵径4.5~6厘米,横径6.5~7厘米,表面橙黄色,有光泽,油点凹入,少数平生,基部平或隆起,上有浅放射沟4~8条,顶部微凹入:果皮易剥离,质松脆,白内层如棉絮状,有特异的香气;瓤囊11~12瓣;中心柱空虚;味酸甜。种子20余粒,卵圆形,淡黄褐色。花期3月中旬。果熟期12月中旬。
主要分布珠江三角洲一带,以新会栽培最多,其次广州近郊四会、化县、濂江等地也有栽培。
②瓯柑(《随息居饮食谱》),又名:乳柑(《本草拾遗》),真柑(《橘录》),春橘(《随息居饮食谱》)。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2米。枝疏生,披张,无刺。叶片椭圆形,短枝上的叶边缘无锯齿,长枝上的叶则有波状齿。花小,白色。柑果扁圆形或长圆形,高6厘米,阔7厘米,先端微凹,基部有尖圆或截圆两种;果皮粗而皱襞,橙黄色,油腺多,凹入,果皮易剥离;橘络多,柔软,白色;瓤囊10瓣,中心柱小,充实。种子甚少,仅4颗,卵圆形,子叶白色或淡绿色。果熟期11月。
分布浙江等地。
此外,尚有以下同属植物均供药用:①四会柑,分布广东、广西;②冇柑,分布广东、福建;③蕉柑,分布广东、福建、台湾。
化学成分
蕉柑果实含橙皮甙、川陈皮素和挥发油。根中含豆甾醇、β-谷甾醇和花椒树皮素甲。
性味
甘酸、凉。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酸,小冷,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甘,大寒。"
③《日用本草》:"味甘酸,平,无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衍义》:"脾肾冷人食其肉,多致藏寒或泄利。"
②《医林纂要》:"多食生寒痰。"
③《随息居饮食谱》:"风寒为病忌之。"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醒酒利尿。
①崔禹锡《食经》:"食之下气,主胸热烦满。"
②《开宝本草》:"利肠胃中热毒,止暴渴,利小便。"
③《医林纂要》:"除烦,醒酒。"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