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山花生 |
---|---|
门类 | 中药材·《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文名 | 山花生 |
拉丁名 | Shān Huā Shēng |
英文名 | |
别名 | 假花生、大叶青、异果山绿豆、稗豆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假地豆Desmodiumheterocarpum(L.)DC.,以全株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
拼音注音
Shān Huā Shēng
别名
假花生、大叶青、异果山绿豆、稗豆。
来源
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假地豆Desmodiumheterocarpum(L.)DC.,以全株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
原形态
半灌木或小灌木,高1~3米,嫩枝疏被白色长柔毛。茎直立或稍弯,有时近平卧。三出复叶互生,顶端一片较大;叶柄长约2厘米,被柔毛;托叶条状披针形小托叶针形;小叶片倒卵状矩圆形或椭圆形,长1.5~6厘米,宽1.3~2.5厘米,先端浑圆,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长柔毛。夏季顶生或侧生总状花序,密缀双生花,花梗长约3毫米;花萼宽钟状,萼齿宽披针形,短于萼筒或等长;蝶形花冠紫红色,长约5毫米。荚果条形,长1.2~2.5厘米,宽约3毫米,先端留有弯曲柱基,被有带钩缘毛,具4~7近方形的结荚,节间浅波状。种子圆肾形。
性味
苦、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预防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喉痛;外用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痈疗。
用法用量
用量0.5~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复方
毒蛇咬伤:(1)山花生、铁扫帚(截叶铁扫帚)各等量,晒干、研粉,加少量淀粉压片,每次含生药0.3克。用温开水送服或磨碎冲温开水灌服,每次15~20片,每天2~3次。(2)山花生、白花蛇舌草各3钱,徐长卿、吴茱萸各2钱,水煎冲酒服,治青竹蛇、眼睛蛇咬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