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水荭草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蒙筌》·草部下 |
中文名 | 水荭草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陈嘉谟·明(公元1368-1644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水荭草·《本草蒙筌》·陈嘉谟 |
更多 | 《本草蒙筌》明 陈嘉谟(公元1368-1644年) 著 |
(即天蓼) 味咸,气微寒。无毒。一云味辛。有毒。虽生各处,多在水傍。苗茎高尺余,叶大色赤白。五月采实,用者最稀。去痹气,除恶疮,下水气,解消渴。去热明目,奇效咸臻。马蓼叶大同前,卑湿之地亦产。夏收采曝干入剂,主肠中虫蛭轻身。
水蓼生浅水中,大叶上有黑点。根茎并采,可用煎汤。捋脚止霍乱转筋,消香港脚肿满;吞服止蛇毒攻内,去 癖胀疼。水蛊黄肿腹膨,用蒸汗出立愈。二月勿食,伤肾弱阳。若合鱼 食之,令阴冷痛欲绝。
毛蓼冬根不死,叶上有毛;亦主瘰 痈疽,引脓长肉。白蓼红蓼,造酒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