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何首乌 |
---|---|
门类 | 中药材·《本经逢原》·蔓草部 |
中文名 | 何首乌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张璐·清(公元1617-1700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何首乌·《本经逢原》·张璐 |
更多 | 《本经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张璐,字路玉,号石顽,生于1617年,大约卒于1700年,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
一名夜交藤
苦涩微温,无毒。其形圆大者佳。须赤白并用。制法以竹刀刮去皮,拌黑豆九蒸九晒,候用。禁犯铁器,忌莱菔诸血,勿与天雄、乌附、姜、辛、仙茅等同用,为其性敛味涩也。
发明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性禀阴中之阳。产南方者最胜,北地所生,虽极大者,殊不足珍,以地偏属阴而无阳生之力也。白者属气分,赤者属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以此气温味苦涩,苦走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大和,则风虚斑肿、瘰之疾可愈。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 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随之而下泄也。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而无助火之虞。肠风脏毒,用干者为末米饮,日服二三钱有效,盖其内温肝肾,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丹方》治久疟,用生姜、何首乌一两,柴胡三钱,黑豆随年数加减,煎成露一宿,清晨热服,若夜疟尤效,乃散中寓收,补中寓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