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豉 |
---|---|
门类 | 中药材·《证类本草》· |
中文名 | 豉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唐慎微·宋(公元960-1279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豉·《证类本草》·唐慎微 |
更多 |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陶隐居云∶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根据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以麻油和,又蒸曝之,凡三过,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进食,胜今作油豉也。
患脚人常将其酒浸,以滓敷脚皆瘥。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者弥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豆豉,得 良,杀六畜毒,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渍才令相淹,煎一、两沸,绞汁顿服。不瘥可再服。又伤寒暴痢腹痛者,豉一升,薤白一握切,更煮,汤色黑去豉,分为二服。不瘥再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烦躁。治时疾热病,发汗。又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酒、菜、蒜。又寒热风,胸中疮,生者可捣为丸服,良。陈藏器云∶蒲州豉,味咸,无毒。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又有豉汁,经年不败,大除烦热,入药并不如今之豉心,为其无盐故也。孟诜云∶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渍,满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不瘥,更作三、两剂即止。日华子云∶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图经文具大豆黄卷条下。
食疗云∶陕府豉汁,甚胜于常豉。以大豆为黄蒸,每一斗加盐四升,椒四两,春三日,夏两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姜五两,既洁且精,胜埋于马粪中。黄蒸,以好豉心代之。圣惠豉心以足为限,但觉刺即熟嚼豉以敷之,少顷见豉中毛即瘥。不见,又嚼敷之,昼夜勿绝,见毛为度不语升,水三升之,搅取汁饮豉三升,少艾烈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灸之。如先有疮孔中汁出分为三服,日二作。
合,日三,无比。又,各上出血如针孔。取豉三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方∶辟温疫法∶熬豉和白术十四枚锉,水三升,煎取一升,心镜∶主风毒,脚膝挛急,骨节痛。
饮之。又方∶小儿寒热,恶气中人。以摩心、脐上,旋旋祝之了,破豉丸看有细毛黄泥聚豉煨熟,冷后取出豆豉为末,以豉、大蒜等分,一处杵匀,丸如梧子大。每服后毒瓦斯攻手足及身体虚肿豉酒方∶豉五合微炒姚和众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热病后攻目生翳者。烧豉二七枚,末,以管吹之治堕胎血下尽烦满。豉一升,水三升,三沸煮为末敷之,不过三、四次。茆亭客话∶虾蟆小者有毒,主人小便闭涩,脐下憋,疼痛至死者。
以生豉一合,投新汲水半碗,浸令水浓,顿饮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