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土香薷 |
---|---|
门类 | 中药材·《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文名 | 土香薷 |
拉丁名 | Tǔ Xiānɡ Rú |
英文名 | |
别名 | 山苏子、水荆芥、野香薷、香薷草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田园边、路旁、山溪边及阴湿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台湾、陕西、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土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 [E. patrini (Lepech.)Garcke],以全草入药。夏、秋抽穗开花时采割,去净杂质晒干或鲜用。 |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香薷
拼音注音
Tǔ Xiānɡ Rú
别名
山苏子、水荆芥、野香薷、香薷草
来源
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土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 [E. patrini (Lepech.)Garcke],以全草入药。夏、秋抽穗开花时采割,去净杂质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田园边、路旁、山溪边及阴湿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台湾、陕西、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芳香草本,高达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有短柔毛。叶对生,有细柄,叶片窄卵形或乱撞长圆形,长6~10厘米,边缘有锯齿,叶面有短毛,下面略呈紫色,密生腺点,脉上有短毛。夏末秋初开花,假穗状花序顶生,直立或上部稍弯;花小,密集,偏向花序一侧着生;每花有一明显的大扁圆形、先端有长尖的小苞片;萼上有毛,5裂;花冠二唇形,淡紫色或红紫色;雄蕊4,二强,花丝较花柱微短;花柱细长,柱头2叉。4个小坚果卵形,棕褐色,包围于被毛的宿萼内,萼齿刺状。
化学成分
茎和叶含有挥发油0.26~0.59%,干茎、叶含量为0.8~2%,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 C10H14O2)、倍半萜类,种子含脂肪油约38~42%。
药理作用
土香薷的挥发油,内服可兴奋延髓,而促进呼吸及血液循环,有发汗与解热的表现;外用时,使局部血管扩张,增进血液循环,缓和肌肉痉挛性疼痛。
性味
辛,微温。
功能主治
发汗,解暑,利尿。夏季感冒,发热无汗,中暑,急性胃肠炎,胸闷,口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1~3钱。
备注
(1)同属植物萼果香薷Elsholtzia calycocarpa Diels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西藏地区以全草作土香薷入药。形态描述参阅香薷附注项下。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