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牛奶浆根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牛奶浆根 |
拉丁名 | Niú Nǎi Jiānɡ Gēn |
英文名 | |
别名 | 毛天仙果根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溪旁、沟边、山谷以及灌木丛中和林区潮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erecta Thumb.var.beecheyana (Hook.et Arn.)King[F.beecheyana Hook.et Ar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 |
《中华本草》:牛奶浆根
拼音注音
Niú Nǎi Jiānɡ Gēn
别名
毛天仙果根
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erecta Thumb.var.beecheyana (Hook.et Arn.)King[F.beecheyana Hook.et Ar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溪旁、沟边、山谷以及灌木丛中和林区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8m。树皮白色或灰褐色,皮孔明显;枝条红棕色,幼时被微硬毛;有乳汁。单叶互生;叶柄长1-4cm,密被灰白色短硬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浅褐色,早落;叶片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6-22cm,宽3-13cm,中部以上宽大,先端渐尖成尾状,基部圆形、楔形或近心形,全缘或边缘的上半部具浅锯齿,上面稍粗糙,有疏短粗毛,下面叶脉上有短粗毛;基生脉3条,侧脉5-7对,具小疣状突起。隐头花序,花序托(榕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叶痕处,球形或近梨形,直径1-2cm,顶具凸头,幼时被柔毛或短毛,成熟时黄红色至紫黑色,有短梗,长1-1.5cm,基生苞片3,卵状三角形,不脱落;雄花、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雄花梗短或近无梗,花被片3或2-4,雄蕊2-3;瘿花梗短或近无梗,花被片3-5,花柱侧生,短,柱头2裂;雌花生于另一植株的花序托内,花被片4-6,子房光滑,花柱侧生。花、果期4-8月。
归经
肺;脾;肾经
性味
甘;辛;性温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劳倦乏力;食少;乳汁不下;脾虚白带;脱肛;月经不调;头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行气活血,祛风解毒。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
2.《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经闭,乳汁不通。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补腰肾,强筋骨,祛风除湿。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