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牛奶树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牛奶树 |
拉丁名 | Niú Nǎi Shù |
英文名 | |
别名 | 牛奶子、乳汁麻木、牛奶稔、猪母茶、猪奶树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长于平原、丘陵、山谷和溪边。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岭南采药录》 |
更多 | 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根、皮、叶。全年可采。根洗净晒干,皮除去外皮,取二层皮;叶刷去毛用。 |
《中药大辞典》:牛奶树
拼音注音
Niú Nǎi Shù
别名
牛奶子(《广州植物志》),乳汁麻木,牛奶稔、猪母茶、猪奶树(《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根、皮、叶。全年可采。根洗净晒干,皮除去外皮,取二层皮;叶刷去毛用。
生境分布
生长于平原、丘陵、山谷和溪边。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具乳汁。幼枝被刚毛,中空。叶革质,常对生;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短尖或具短尾尖,全缘或具不规则细锯齿,或仅顶鄙具锯齿,两面均祖糙,上面疏被稀刚毛,下面密被粗毛;叶柄长1~4.5厘米;托叶阔披针形,长1.5厘米。早落,花托(隐头花序)聚生于老树干,或由树干发出的无叶枝条,扁球形或陀螺形,直径1.5~3厘米,成熟时黄色,具柄,被粗毛,中部以下常具数枚苞片,基部苞片3;雄花、瘿花生花托口部,雄花被3,雄蕊1;瘿花及雌花无花被。小坚果,骨质。花期6~7月(广西)。
性味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甘,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热,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
①《岭南采药录》:"治腋疮,捣其子及叶敷之。"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祛湿,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膜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气结疼痛。"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斑疹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