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五色石脂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乘雅半偈》·第二帙 |
中文名 | 五色石脂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卢之颐·明(公元1368-1644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五色石脂·《本草乘雅半偈》·卢之颐 |
更多 | 作者:卢之颐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本经上品)
【气味】并甘平,无毒。
【主治】主黄胆,泄痢肠 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随五色入五脏。
【核】曰∶青色脂,生南山,或海涯;白色脂,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黄色脂,生嵩山,色如 胸、雁雏;黑色脂,生雒西山空地;赤色脂,生少室,或太山延州,色如绛,滑如脂。皆揭两石中取之,以理细粘舌缀唇者为上。修治,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畏黄芩、大黄、官桂。先人云∶膏释脂凝,皆肌肉中液也。肌肉有余,则其气扬于外,凝中大有不凝义。世人止知固济,未尽石脂大体,三复本经自见。又云∶有上贯四旁义,肾水得用义,六腑净洁义,心邪顺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