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小一把抓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小一把抓 |
拉丁名 | Xiǎo Yì Bǎ Zhuā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000m的干热河谷林缘。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毛叶粉背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euritopteris squamosa(Hope et C.H.Wright)Ching[Pellaea squamosa Hope.et C.H.Wright]采收和储 |
《中华本草》:小一把抓
拼音注音
Xiǎo Yì Bǎ Zhu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毛叶粉背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euritopteris squamosa(Hope et C.H.Wright)Ching[Pellaea squamosa Hope.et C.H.Wrigh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000m的干热河谷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
原形态
陆生小型蕨类植物,植株高10-20cm。根茎短而直立,先端被棕色披针形鳞片,边缘淡棕色半透明。叶厚纸质,簇生;叶柄栗褐色,长5-15cm,幼时密被黄棕色卵圆披针形鳞片,老时渐稀疏;叶片五角形,长宽约5-10cm,或长稍大于宽,三回羽状深裂;羽片5-7对,彼此以狭翅相连,基部1对羽片最大,近三角形,长4-5cm,二回羽状深裂;末回小羽片3-4对,长3-8mm,宽约2mm,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全缘,彼此以宽缺刻分开,向上渐短缩,背面被白色粉末并密生淡棕色或棕色阔披针形鳞片。孢子囊群由少数孢子囊组成;囊群盖狭,膜质,全缘,不断裂。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主脾胃虚弱;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