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雀瓮(躁舍、帖嘶房、雀儿饭瓮)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大辞典_雀瓮图片_中药材

时间 : 02-23 投稿人 : 博丹园艺 点击 :
物种 雀瓮
门类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中文名 雀瓮
拉丁名 Què Wènɡ
英文名
别名 躁舍、帖嘶房、雀儿饭瓮、蛓毛虫窠、棘刚子、天浆子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分布区域 幼虫多栖于梨、苹果、枣、柿、樱桃、李等果树上,食害嫩叶。我国华南、西南、华北等地均有分布。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备注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经》
更多 为刺蛾科昆虫黄刺蛾的虫茧。8月采收。

《中药大辞典》:雀瓮

拼音注音

Què Wènɡ

别名

躁舍(《本经》),帖嘶房(《别录》),雀儿饭瓮(《蜀本草》),蛓毛虫窠(《日华子本草》),棘刚子、天浆子(《本草图经》)。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刺蛾科昆虫黄刺蛾虫茧。8月采收。

生境分布

幼虫多栖于梨、苹果、枣、柿、樱桃、李等果树上,食害嫩叶。我国华南、西南、华北等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体黄褐色,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雄蛾体较小。头部褐色,复眼1对,椭圆形,黑褐色;触角鞭状,暗黄色;胸部密被细毛。翅2对,前翅自翅顶向后方伸出暗褐色斜线2条,由此内部的线条为界,其外侧至外缘均呈褐色;内侧呈黄色,并有褐色小点2个;后翅为淡黄褐色。足3对,内侧略现黑褐色。腹部雄虫较小,雌者肥大。幼虫初孵化时黄色,成熟时变为黄绿色,头小,腹部肥大,体两侧各节有小突起,上生褐色刺毛。7~8月间结茧,呈椭圆形,长约15毫米,灰白色,并有数条暗黑色粗斜线,质甚坚硬。

性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有毒。"

功能主治

治小儿惊风、脐风、痫疾。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

②《本草拾遗》:"主小儿撮口病,先赘小儿口傍,令见血,以瓮碎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并雀瓮汁涂。"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复方

①治小儿慢惊: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肋、儿大小加减之。(《本草图经》)

②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天浆子(生用)三枚,干蝎(生用)七枚,朱砂一钱。上捣罗为散,以软饭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荆芥汤下二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③治小儿撮口及发噤:㈠棘科上雀儿饭瓮子,未开口者,取瓮子内物,和奶汁研灌之。㈡赤足蜈蚣一枚,雀儿饭瓮子(不开口者)五个。和烧为灰,细研。每服以粥饮调下三字。

④治小儿脐风:天浆子(有虫者)一枚,真僵蚕(炒)一枚,腻粉少许。研匀,以薄荷自然汁调灌之,取下毒物。(白龙膏)

⑤治小儿痫疾: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出,取汁灌之。(②方以下出《圣惠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