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紫草茸(赤胶、紫矿、紫梗)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大辞典_紫草茸图片_中药材

时间 : 01-21 投稿人 : 驰兴园艺 点击 :
物种 紫草茸
门类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中文名 紫草茸
拉丁名 Zǐ Cǎo Rónɡ
英文名 LACCA
别名 赤胶、紫矿、紫梗、紫胶、虫胶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分布区域 紫胶虫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地亦有。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大叶榕、小叶榕等树。主产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西藏部分地区和广东等地亦产。国外产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亦有培养。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备注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草逢原》
更多 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7~8月间采收,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中药大辞典》:紫草茸

拼音注音

Zǐ Cǎo Rónɡ

别名

赤胶(《吴录》),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

出处

《本草逢原》

来源

为紫胶虫科昆虫紫胶虫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7~8月间采收,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生境分布

紫胶虫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地亦有。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大叶榕、小叶榕等树。主产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西藏部分地区和广东等地亦产。国外产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亦有培养。

原形态

紫胶虫,又名:胶虫。

雌虫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无气门。触角细小,不易见。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虫身体为长棱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毫米,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

此虫1年发生两代。幼虫分别于每年4~5月和9~10月间孵化。孵化后,爬到寄主树的树枝上聚集,吸取树液,并分泌胶质覆盖体外。初分泌的紫胶似稠粘的半流质,干燥后为坚硬固体。随着胶虫生长发育,泌胶愈来愈多,乃至各虫体相互连成一片。雌雄虫都在其固有的胶壳内发育。

性状

呈半圆柱状,长短宽狭不一,长3~10厘米,宽1~1.5厘米。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呈凹沟状,边缘钝圆。质硬而脆,可折断。断面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或圆形虫窝,内有长卵形或圆形虫尸,褐色或暗红色。气微臭,味淡。遇热则软化而粘,以块大、色紫、质坚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虫胶质为虫胶酸及油桐酸等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虫漆蜡醇等与虫漆蜡酸、紫胶虫酸等所组成的酯。色素主为虫漆酸,是一种蒽醌衍生物的红色素。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留木枝,筛去灰屑。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③《中药志》:"苦,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麻疹、斑疹不易透发,产后血晕,带下,疮疥肿毒。

①《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疮生肉。"

②《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

③《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复方

①治产后血运,狂言失志:紫矿一两。为末,酒服二钱匕。(《徐氏家传方》)

②治血崩:紫矿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紫矿散。)

③治齿缝出血:紫矿、乳香、麝香、白矾等分。为末,掺之,水漱。(《卫生易简方》)

各家论述

①《本经缝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破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

②《痘学真传》:"紫草茸,发痘。每遇血热毒壅,失血烦闷,顶陷不起,疮疔肿胀,于清解药中,研加四、五,无不效,惜乎方书不载,不敢擅增本草。近见《神应心书》独标紫草茸色淡红,出乌思藏,着大树枝上,如白蜡,其价如千金,不特发痘,用酒调服一二钱,能治诸肿毒恶疮。又云,顺手擂一钱酒下,力能催生。"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紫草茸

拼音注音

Zǐ Cǎo Rónɡ

别名

加杰(藏药名)

英文名

LACCA

来源

本品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的雌体寄生于豆科檀属DalbergiaL.f.和梧桐科火绳树属Eriolaenea DC.等为主的多种植物的树干上,所分泌的胶质物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半圆柱状,长1~7cm,宽1~1.5cm,表面红黄色或紫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小虫眼及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并凹入成沟,边缘钝圆。质硬而脆,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的长圆形虫窝,其内常见白色粉末或紫黑色虫之尸体。气微,味微涩。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炮制

除去杂质。

鉴别

本品遇热即软化熔解,并放出大量气泡而体积膨胀;燃烧时产生黑烟和特臭。

性味

甘、咸,平。

功能主治

消毒,止血,活血化瘀。用于血痨热,肿毒恶疮,瘀血不化。

用法用量

1.5~6g。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