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天门冬 |
---|---|
门类 | 中药材·《新修本草》·卷第六 |
中文名 | 天门冬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苏敬(等)·唐(公元659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天门冬·《新修本草》·苏敬等20余人编写 |
更多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
味苦、甘,平、大寒,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一名颠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曝干。
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 奉高,太山下县名也。今处处有,以高地大根味甘者为好。张华《博物志》云∶天门冬逆捋有逆刺。若叶滑者名 休,一名颠棘。可以浣缣,素白如绒( 类)。金城人名为浣草。擘其根,温汤中挪之,以浣衣胜灰。此非门冬相似尔。案如此说,今人所采,皆是有刺者,本名颠勒,亦粗相似,以浣垢衣则净。《桐君药录》
又云∶叶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实黑,根连数十枚。如此殊相乱,而不复更有门冬,恐门冬自一种,不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类,但苗异尔。门冬蒸剥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饥。虽曝干,犹脂润,难捣。必须薄切,曝于日中,或火烘之也。俗人呼苗为棘刺,煮作饮乃宜人,而终非真棘刺尔。服天门冬,禁食鲤鱼。
〔谨案〕此有二种∶苗有刺而涩者,无刺而滑者,俱是门冬。俗云颠刺、浣草者,形貌 之。虽作数名,终是一物。二根浣垢俱净,门冬、浣草,互名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