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中药材【茵陈蒿】功效与作用_证类本草_证类本草中草药大全

时间 : 08-28 投稿人 : 竹青月季园艺 点击 :
物种 茵陈蒿
门类 中药材·《证类本草》·
中文名 茵陈蒿
拉丁名
英文名
别名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唐慎微·宋(公元960-1279年)
保护级别
备注 茵陈蒿·《证类本草》·唐慎微
更多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茵陈蒿 摘自《证类本草》

(茵陈蒿_图缺)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冬不死,春又生。唯入疗黄胆用。《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尔。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茵陈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也。今又详∶此非菜中茵陈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青蒿而背白,今所在皆有,采苗阴干。药性论云∶茵陈蒿,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日华子云∶石茵陈,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冬,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又名茵陈蒿、山茵陈。本出和州及南山、岭上皆有。

图经曰∶茵陈蒿,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秆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 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唯疗黄胆,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

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采得阴干,去根细锉用,勿令犯火。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立瘥。食医心镜茵陈,主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疠,利小便。切煮羹,生食之亦宜人。

衍义曰∶茵陈蒿,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澈,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