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猪毛蕨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猪毛蕨 |
拉丁名 | Zhū Máo Jué |
英文名 | |
别名 | 绿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标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溪边、岩石上及林中阴湿处。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云高中草药选》 |
更多 | 为水龙骨科光亮密网蕨的根茎。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
《中药大辞典》:猪毛蕨
拼音注音
Zhū Máo Jué
别名
绿爬山虎、大蕨菜、青竹标(《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
《云高中草药选》
来源
为水龙骨科光亮密网蕨的根茎。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溪边、岩石上及林中阴湿处。分布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原形态
光亮密网蕨,又名:光亮费蕨。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茎粗,横走,被鳞片;鳞片大,卵圆形,褐色,边缘不整齐。叶疏生;叶柄长30~40厘米,基部有关节;叶片近革质,和叶柄近等长,宽20~30厘米,矩圆形或矩圆披针形,单数羽状;羽片披针形,宽2~3厘米,渐尖头,基部楔形,近无柄,或上部的稍下延,全缘,有软骨质的狭边;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稍近主脉,两侧各1行。
性状
干燥根茎圆柱形,长约13厘米,常有趾状分歧。表面灰棕色,有多数须根痕或浅棕色鳞片。质坚硬,折断面略平坦,灰白色,维管束排列成环,并有众多棕色小点。气微弱,味微涩。本品在广西作骨碎补用。
性味
《云南中草药选》:"涩,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止痛,接骨,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
②《广西药植名录》:"补肾,壮筋骨。治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调酒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