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枯病,一旦发病很难治疗,是目前芦笋种植上的一个大敌,严重影响芦笋的产量,缩短采摘年限。在近日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召开的2007年芦笋生产形势分析会上,容城县农业局副局长郭志强针对该病的防治,把自己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讲给参会的芦笋种植户,使大家受益匪浅。
郭志强介绍说,目前,我国生产的芦笋90%要经加工后出口,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国家。但2006年5月起,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芦笋对日出口,而容城的芦笋出口却很顺利。这主要是当地笋农严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芦笋茎枯病的结果。
他把芦笋茎枯病防治方法归纳成了“一早一晚”、“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干一湿”、“一前一后”的二十字方针。
“一早”是早预防。芦笋茎枯病一般只发生在新长出的茎秆上,因此要在留茎前3天用抑菌净打一遍药,对环境进行消毒,使新茎在无病菌的环境中长出。“一晚”是晚浇水。茎枯病是高湿型病害,应控制田间湿度。芦笋茎秆长出40天以后抗病性能显著增强,在40天内尽量不浇水,可在留茎前浇足水,施上肥,施肥要施缓释肥,保证肥效。然后中耕松土。
“一高”是采用高垄栽培,降低湿度。垄高以浇水时水面不没过垄沟的2/3为宜,使高垄上部的1/3一直保持干燥,茎枯病病菌不能萌发。“一低”是茎基部与地面的接触处在打药时重点打。
“一上”指芦笋植株地上部茎枝在打药时要打到、打匀。“一下”是地面要在留茎前进行杀菌处理。
“一干”是留茎期间40天内不浇水,下雨后及时进行中耕,降低田间湿度。“一湿”是轻浇水,在采笋期间可浇小水,能提高芦笋产量,并使笋条脆嫩。在采笋期间不怕病菌萌发,因笋茎长出后随即采割,病菌没有寄主,不会产生危害。
“一前”是浇水以前喷一遍药,“一后”是下雨后喷一遍药,防止病菌因高湿萌发。
这样,通过系统的预防,芦笋茎枯病一般发生很少,用药也就很少了。
来源:河北科技报作者:徐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