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尾舟蛾
又名双尾天社蛾,大双尾天社蛾。
拉丁学名:Cerura menciana Moore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舟蛾科(Notodontidae)二尾舟蛾属(Cerura)。
分布: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西藏;欧洲,前苏联南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
寄主:杨(Populus spp.)、柳(Salix spp.)。
危害状:幼虫取食树木叶片,老熟后爬到树干处,分泌粘物与咬碎的树皮粘合作成椭圆形硬茧壳,固着在树干上。发生严重时常把树叶吃光,影响树木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30mm,翅展58~81mm。体、翅灰白色,头和胸部背面略带紫色。胸部背面有3对黑点,翅基有两个黑点。前翅有黑色花纹,并有1个新月形环状纹。后翅颜色较淡,灰白略带紫色,翅上有1个黑斑。腹部背面1~6节有两条黑色宽带,第7节以后各节有4~6条黑色细线条,腹部两侧每节各有1个黑点。
卵 半球形,表面光滑,红褐色,中央有1个深褐色圆点,卵的边缘色较淡。
幼虫 初龄幼虫黑色,2龄以后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48~53mm,头赤褐色,两颊有赤斑。胸部第1节前缘白色,后面有1个紫红色三角形斑,背上一角突起成峰,色深。腹部背面有1个似纺锤形的大斑纹盖住整个背部。第4腹节近后缘处有1个白色直立条纹,纹前有褐边。体末端有2个可以伸缩的褐色尾角。
蛹 赤褐色,椭圆形,两端圆钝。茧长约37mm,宽约22mm。灰黑色,椭圆形,极坚硬,上端有1个胶体密封羽化孔。
7、生活习性:在辽宁、山西1年发生2代,在山东、陕西南部1年3代,以蛹越冬。2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和7月出现。3代区,成虫分别在4月中旬~5月;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上旬出现。
成虫羽化后5~8h就可交尾,卵产在叶片上,一般每叶1~2粒,少数3粒。每头雌虫可产卵135~650粒。成虫白天隐蔽起来,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孵化后3h才开始取食,3龄前食量较小,3龄以后食量增大,一夜便能吃掉几个叶片。老熟幼虫在树杈处或树干基部把树皮咬碎并分泌粘液,做成坚硬的茧壳在内化蛹。幼虫期天敌有绒茧峰,预蛹期天敌有啄木鸟,蛹期天敌有金小蜂。
防治方法: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2、Bt等生物防治
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 / 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
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注药防治
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幼虫发生期间,往树干基部注内吸剂药物。如注50%甲胺磷或40%久效磷。其施药量视其树干胸径大小而定。胸径5厘米以下,注甲胺磷原液2至3毫升;6至10厘米,注4至5毫升;11至15厘米,注6至7毫升;16至20厘米,注8至10毫升;21厘米以上树注15毫升以上药液。注久效磷,药量酌减。
6、喷雾防治
2至3龄期树,喷25%灭幼脲Ⅰ号800至1000倍液,或喷80%敌敌畏800至1200倍液,或2.5%敌杀死6000至8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