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小檗1(Berberis thumbergii DC. f. atropurpurea Rehd.)属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叶常年紫红色,春季开小黄花,秋季果实红艳可爱。紫叶小檗喜光,耐半阴,耐寒性强,耐干旱瘠薄,宜作观赏绿篱、模纹,也可作基础种植及岩石园种植材料。近几年来,被大面积广泛种植,植株病虫害逐年加重,影响紫叶小檗的正常生长及其观赏性。自2004年春季开始,对紫叶小檗重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找到有效的措施,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1.刺吸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1.1角蜡蚧(Ceroplastesceriferus (Fabricius))发生规律:在青岛地区,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6月上旬,雌成虫产卵,6月下旬,为若虫孵化盛期,若虫孵化后,在母介壳内停留几天,爬出后作短期游荡,6月末若虫固定刺吸危害,并开始泌蜡逐渐形成蜡质介壳,导致植株生长虚弱,并诱发煤污病,影响景观。若虫三次蜕皮期分别为:7月上旬、7月末、9月上旬。
1.2康氏粉蚧2(Pseudococuscomstocki (Kuwana))发生规律:在青岛地区,一年发生3代,多以卵囊在枝干及枝条的粗皮缝隙等处越冬,见图二。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3代若虫孵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9月又有一个危害小高峰,造成枝叶失水萎蔫、枯萎,甚至死亡,并诱发煤污病。10月雌成虫产卵越冬。
1.3 综合防治技术
1.3.1 结合修剪,随时剪掉带虫枝条或用工具刮除虫体。
1.3.2 4月底,喷施石硫合剂晶体100倍液,杀死越冬代虫体。
1.3.3 重点施药,在植物周围均匀地开数条放射状沟,以见须根为宜,在沟中施入15%涕灭威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或40%氧化乐果乳油,用量每厘米干径1―2g,施药后浇水覆土,15天~20天后再施用1次,防治效果很好。
1.3.4 保护天敌,助迁瓢虫,鸟类等天敌。
1.3.5在6月下旬, 蚧壳虫的若虫孵化初期,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1.8%阿维菌素悬浮液3000倍液。
2.蛀干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1双斑锦天牛3(Acaloleptasublusca (Thomson))发生规律:在青岛地区,1年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幼虫继续危害,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咬食紫叶小檗嫩茎皮层及叶脉皮层,作补充营养。幼虫在皮层和木质部蛀食,造成整株枯死。11月中旬,以幼虫在紫叶小檗的根部越冬。
2.2综合防治技术
2.2.1在5月上旬,人工捕杀成虫。
2.2.2在5月上旬,使用振频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2.2.3保护利用天敌,4月下旬释放管氏肿腿蜂。
2.2.4发现有新鲜虫粪后,用小刀轻轻挑开表皮层或用钢丝捅杀天牛幼虫。
2.2.5在5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喷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杀死成虫。
2.2.6用注射器向树体注射80%敌敌畏乳油10倍液,然后用黄泥浆封住注孔,熏杀树体内幼虫。
3.叶部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和防治技术
3.1白粉病4(Sphaerothecafuliginea Schlecht.)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植物体内越冬。翌年春季,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分生孢子可重复发生,进行再侵染。该病在5~10月均可发病,以9~10月为发病盛期。嫩叶新梢发病重,病害严重时导致叶片提前脱落、新梢枯死,降低观赏效果。
3.2综合防治技术
3.2.1减少侵染来源,将病叶、病枝及时清除,集中销毁。
3.2.2植株栽植不宜过密,适当进行疏枝,增加植株内部的通风透光性。
3.2.3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N、P、K肥合理使用,N肥过多易诱发白粉病。灌水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土壤排水要好,不要积水。
3.2.4休眠期喷洒石硫合剂晶体100倍液,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
3.2.5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施一次,至少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