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Puccinia
polysora)为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发生的玉米生长中后期病害,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发病严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症状】该病主要浸染叶片,严重时可浸染苞叶、果穗和雄穗。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扩展为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夏孢子也可以越冬,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玉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浸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将加重病害的发生。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草属植物。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较感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执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