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养殖业在丹东地区发展很快,目前有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混合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因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养殖水体日益恶化,加之药物使用不规范,管理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导致养殖河豚鱼一些疾病的出现,其中最常见的是肝病。该病的出现制约了河豚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使部分养殖户在经济上受到较大损失。现将我们在河豚鱼疾病防治方面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病因
养殖密度过大;种苗未进行检疫检测;养殖环境恶劣;违规用药;饵料变质;缺乏维生素造成营养失衡。
二、病症
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微肿大,有轻微贫血,色略淡。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间呈斑块(花肝病)状。有时肝脏会局部膨大,部分变成绿肝。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三、流行情况
该病在工厂化养殖中无论是鱼种还是成鱼都比较常见,其它养殖方式也有发病,但不很普遍。死亡率一般在50%~60%,最高可达90%。
四、防治方法
1.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应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养水质良好的养鱼水体,选用营养全面、品质优良、适合河豚鱼的饲料,科学投喂。防止蛋白质变性和脂肪氧化、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发霉饲料产生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将直接对河豚肝脏造成损害。实践证明,投喂霉变饲料8~10日,河豚鱼肝病发病率80%~100%。
2.正确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类等,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药物,如溴氰菊酯、敌百虫、硫酸铜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
在治疗时要尽量搞清病因,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其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使其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时以内服为主,外部消毒与内服药相结合,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1)内服药物应选择疗效显著的新型制剂,如"肝血宁"拌饲投喂,该药清热解毒、凉血强肝、药性平稳;可止血化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肝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应激反应:也可以使用"肝肠宝"或"肝肠散"或选用葡萄糖醛酸内酯等。
(2)内服吡哌酸或沙拉氟沙星,对于杀灭内脏病原细菌有较好疗效。
(3)利肝素、芦葫素、阿卡明等对保肝、抑制肝纤维素增生、恢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较好疗效。
(4)水体消毒灭菌,选用无毒副作用、疗效好的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制剂、三氯异氰脲酸等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灭菌,同时及时调节水质或更换新水以利病鱼及早康复。
3.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针对肝病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发生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的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抗疾炳能力,促进肝脏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鱼体康复。B族维生素可促进鱼体对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利于肝细胞的再生。维生素C可促进肝糖元的形成,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提高免疫功能与抗应激反应的能力。维生素K为合成凝血酶原原料,凝血酶原是凝血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利于肝脏的止血。同时添加适量的甜草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肌醇等可以促进鱼肝脏脂肪的代谢,防止脂肪肝的发生,有利于肝功能全面恢复。
另外,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该药具有疏肝、理气、排毒、抗出血等功效。也可将动物肝脏煮熟,研磨成粉加工在饲料里投喂,有助于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鱼体抗病能力,增加食欲。
作者单位:辽宁丹东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