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技术与推广
--------------------------------------------------------------------------------
小麦是江苏大丰的主要夏熟作物。1998年秋播种植2.25万hm2,于10月底至立冬前播种。由于冬季及1999年春季少雨,温度偏高,为麦蚜的发生为害造成了极有利的条件,导致小麦病毒病普遍发生。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周广和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范永坚研究员、周益军副研究员,1999年4月28日在大丰境内的万盈、川东、大桥等乡镇实地考查鉴定是:小麦黄矮病。该病的发生,对1999年夏季小麦产量形成一定影响。
发生特点:一是发生范围广,发病田块占调查田块的74.6%。二是发生面积大。经77个村、100个组、390块小麦田的调查分析,全市发病面积1.18万hm2,占50.2%,其中零星病株田1.15万hm2,均为抽穗前剑叶发病再向下扩展;在田头、沟边有几行麦重发病,面积为0.03万hm2。这些地段因发病早,严重的不能抽穗结实。三是麦棉连作区重于麦稻连作区。本市东部沿海秋熟作物为玉米、棉花,小麦间套在棉行内,发病面积占61.8%,尤其是川东、大桥、万盈等乡镇重发面积大;西部乡镇秋熟作物以水稻为主,后茬纯种小麦,发病面积占32.2%。四是品种间发病有差异。据全市种植的5个主要小麦品种,调查发病田率:豫麦21、豫麦29、陕麦229均为100%,豫麦18为77%,本地的宁丰小麦为67.9%。北方品种感病率高。
小麦黄矮病重发原因:一是秋冬季温度偏高,极有利于蚜虫发生为害。1998年11、12月、1999年1、2月的日平均温度依次为12.1、5.3、3.1、4.6℃,分别比常年高2.1、1.2、1.5、1.2℃;在0℃以上的活动积温依次为361.5、163.4、105.4、128.5℃;分别比常年多60.5、31.6、43.7、28.7℃;冬季在-0℃以下的气温日仅有7d,比常年减少7.4d。蚜虫迁入麦田早,初侵染毒原量相对较高,加之春季蚜虫在麦苗基部发生量大,造成再侵染量大,加重病毒病后期发生面广。二是毒原寄主多。我市沿海乡镇的沟、河、路边1a生及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种类多,为病原提供了充足的越夏寄主,增加了初侵染毒原量,形成在沟边、田头地段重发。三是传毒蚜虫种类多。据观测,大丰市在小麦上发生的蚜虫有缢管蚜、二叉蚜、长管蚜等,缢管蚜占总量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