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白粉病是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病害,此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常达20%以上,化学药剂防治又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减轻病菌危害。
1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次之,果实较少发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白粉状霉斑。病斑可以连接成片,受害部分叶片逐渐发黄,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黄褐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子囊壳。发生严重时,病叶变为褐色而枯死。
2发生规律
本病由瓜白粉菌和瓜单囊壳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侵染。河北地区苦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和9~11月。当棚室温度15~20℃、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适宜病菌侵染和发育。因此,冬、春季多雨雪或阴天,寒流次数多,造成棚室内温度偏低和高湿环境,易导致病害流行。另外,栽培密度过大、浇水过量或浇水后遇阴天、偏施氮肥、棚室通风不及时、苦瓜长势衰弱,均能促使发病。
3综合防治
根据苦瓜白粉病发病规律,结合农业栽培措施,从越冬菌源、侵染途径、发病条件等方面入手,创造不利于苦瓜白粉病菌侵染、传播、流行的环境条件,从而减轻其危害。
3.1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清洁田园,深翻晒地,以降低越冬菌源数量。在栽培过程中,清除病叶,田外深埋或烧毁,严防乱扔,造成人为传播。
3.2合理浇水利用滴灌、暗灌、渗灌技术灌溉。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不要过量,防止结露。另外,要合理密植,以免因湿度过高而导致病害加重。
3.3合理施肥施入的有机肥要充分高温腐熟,杜绝混有病残体的堆肥、圈肥施入棚室。不要偏施氮肥,要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3.4生态防治苦瓜保护地栽培应加强通风管理,控制病菌的发育和侵染。在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温迅速升高,棚温升至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该病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通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幅度,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
3.5烟熏技术白粉病发病初期,每50立方米用硫磺120g、锯末500g拌匀,分放几处,于傍晚开始,熏蒸1夜,第2天清晨开棚通风;或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公顷3.75kg进行熏蒸。
3.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可用40%复兴乳油6000倍液或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1000~15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防治。晴天喷药,要求喷雾周到、足量,注意交替使用,并根据农药安全间隔期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