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根结线虫病,又名桑根瘤线虫病。对世界各国桑园都有某些影响。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安徽、广东、广西等省蚕区都有发生。除为害桑树外,还寄生多种经济作物和杂草。主要的寄主有花生、烟草、黄豆、绿豆、马铃薯、番茄、瓜类、红麻、蔬菜、棉花、黄麻、碗豆、豆角、菜豆、萝卜、辣椒。
1桑树为害症状:
线虫入侵桑根系组织后,不断吸取根系营养物,并分泌出一种分泌物(唾液)刺激根部细胞使变形增大,形成瘤状物。据测定,此时桑根某种酶活性化,碳酸代谢异常,磷酸代谢大幅度增加。[3]根部的呼吸代谢异常,呼吸量大幅度增加。[3]根瘤多数呈球形,外表不规则,小如豆粒,大如鸡蛋。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后渐变褐色,最后成黑色而腐烂。剖开根瘤,肉眼可见乳白色,半透明粒状物,此为雌成虫。
病株上部则表现近似缺水等症状,树势衰弱、病株短小,生长迟缓,枝条少而仟弱,叶薄而少,叶黄,叶片萎缩,顶叶难开,产量降低,树龄缩短等。严重发病时,叶色发黄,叶缘卷褶甚至干枯脱落,枝条终致逐渐枝萎而整株死亡。据测定,线虫入侵不仅减弱桑树生长、产叶量,叶子内蛋白质含量也降低。一般桑苗栽植感病后2~3年显著减产,4~5年大多枯死,严重时栽桑2~3年后长势衰弱以致死亡。国外Govindaiah等人认为此病在热带和亚热带中较为严重,可使桑叶减产10%~20%,并影响叶质。[4]
除了由线虫直接造成危害外,还将诱发和助长真菌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等其他病原所引起的危害;也可成为桑花叶病等病毒病原的媒介。[3]
而用被桑根结线虫危害的桑叶饲育家蚕幼虫,显著地减弱了丝腺重,进而影响茧丝量。[5]
2病原:
根结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侧尾腺口亚纲,垫刀线虫目,异皮线虫科,根结线虫属。从日本各地的桑园土壤中分离出20种寄生线虫:
1、苹果根结线虫(Meloidogynemali,Itoh,0hsbimaet Ichinohe)
2、北方根结线虫(M.haplaChitwood)
3、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Neal)
4、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Kofoid et White)
5、拟根结线虫(Meloidoderasp.)
6、针线虫(Paraty1enchussp)
7、茶螺旋线虫(Helicotyblenchuserythrinae Zimmermamn)
8、皱纹螺旋线虫(H.dihysteraCobb)
9、环线虫(Criconemasp.)
10、轮线虫(Criconemoidessp.)
11、大剑线虫(Xiphinemabakeri Williams)
12、美洲大线虫(x..americanum cobb)
13、天香百合线虫(x..insingne Loos)
14、大型剑线虫(X.sp)
15、家山药弓剑线虫(ParabichodorusPorosus)
16、茎线虫(Ditylenchussp.)
17、叶线虫(Aphelenchoidessp.)
18、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sp.)
19、短体线虫(Pratylenchussp)
20、垫刃线虫(ty1enchussp)
其中前15种寄生于桑树,并可给桑树带来某些影响,最后5种是否寄生桑树则尚未明确。[3]而为害我国桑树的线虫有6种:
1、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2、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Neal)
3、北方根结线虫(M.haplaChitwood)
4、苹果根结线虫(Meloidogynemali,Itoh,ohsbimaet Ichinohe)
5、瓜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 Chitwood)
6、泰吾土根结线虫(Meloidogynearenariathamesi ChitWood)
其中广东、浙江、江苏等南方省蚕区发生花生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较多。北方根结线虫则多分布在我国北方。
桑根结线虫具有卵、幼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其中幼虫又有4个不同发育龄期,成虫雌雄异体。卵呈乳白色,长椭圆形或肾状形,长72~100微米,幅30~45微米。卵藏于卵囊内,卵囊初为白色,后为褐色。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呈“8”形;破壳而出成为一龄幼虫;二龄幼虫呈线形,细小,头尾尖细;长346~615微米,宽12~23微米,乳白色或无色透明。常游离于土壤中,伺机侵入新根,成为侵染期幼虫。侵入后初始其口针和中食道球运动活跃,后活动减弱渐成头荚形。继而蜕成三龄幼虫。此时雌雄可区分,雄体较窄,雌体较宽。再次蜕皮即成四龄幼虫,雄虫继续变长,雌虫长宽,性别逐渐明显。再次蜕后变为早期成虫。雄成虫体长1.016~1.550毫米,体宽28~40微米。体细长,无色透明。雌成虫体长0.36~0.85毫米,体宽0.40~0.56毫米、早期呈长颈瓶状,后期鸭梨形,乳白色。一般可以按雌成虫的会阴花纹特征鉴别种的不同。
3发病规律:
3.1生活习性
桑根结线虫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约有80%的幼虫在0~40cm的土层。据1981~1982年浙江蚕研所测定,0~15cm线虫占整个35m线虫群体总量的70%,0~5cm土层的群体总量的26%,土层0~10cm占31%,20~30cm占15%,30~35cm占4%。在染病桑园的全年分布情况,从4月份始随地温的升高而变化。从5月~9月,为数量最多期,占74%,其中5月和9月是两次高峰期,5月占全年的19%,9月占15%,从10月到第2年4月份线虫群体呈直线递降。[6]
桑的根结线虫以成虫、幼虫、卵在病根残体和病土中越冬。地温11.3。C时,卵陆续孵化为―龄幼虫,12。C以上时蜕皮为二龄幼虫,先活动于土中,后侵入桑根,多从自然孔口或直接刺入,易从伤口和裂口侵入。主要为害根部皮层部分。侵入后以吻针直接刺吸并侵入中柱鞘内,中柱鞘细胞迅速膨大成巨细胞,其周围随即膨大,形成根瘤。三龄雌幼虫定居在内,雄虫则仍能进入土壤。三龄幼虫蜕皮成为成熟雌成虫,常进行孤雌生殖,也可经雄虫交尾产卵。一般可产卵300~500粒,连续产2~3个月,卵产在胶质卵囊中,卵囊一端常露出根瘤外。雄成虫常密集卵囊内或周围,交尾后即死去。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移动一年不超过o.5公尺,主要通过土壤、水流传染,具有人为耕作逐步扩大为害的传染特点。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病苗。
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一般一年发生3~5代。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一年发少7代,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差异。但往往世代重叠,难以歼灭。
2、致病力和抗性;
S.B.Dandin等以发育到第二阶段的幼虫每株接种0,10,100,1000,10000个不等的几个处理,发现每株接种10000个幼虫可导致植物茎叶产量、含水百分率以及根、茎重显著下降.[7]另据测定,每株实生桑或嫁接苗接种第二期幼虫2500头以上,则生长发育明显受抑制,1年后30%~60%桑株枝死,以此对照,2~3年生桑株产叶量下降0%~20%。
南方根结线虫在48。C水中浸20~30分钟可全部死亡。病土中各虫态在55~60。C环境中处理20分钟,才能杀死。在0。C时,卵经11天,幼虫经7天后就丧失侵染能力,在-18~20。C经148小时以上低温处理才杀死各虫态。0。C时北方根结线虫的卵有41%可在壤土中存活90天,并且有侵染能力。幼虫可存活16天,爪哇根结线虫的卵经11天,幼虫经7天后丧失侵染能力。
土壤湿度在20%以下时线虫卵因受渗透压影响,孵化缓慢,土壤湿度90%以上时,卵孵化受阻,幼虫则因缺氧,行动缓慢。南方根结线虫水浸三个月可全死亡。但雨水充沛的温暖季节,则有利于线虫传播。[8]
3、发病因素:
发病的多少,轻重与苗木树龄、土质、前作和管理水平有关。凡苗木带病,则桑园感病多、病重。线虫对不同树龄桑树均可为害,以2~5年生桑树受害重。在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的砂壤土、粘壤土、肥土、脊地都有发生。最适宜的是沙土地,其次是壤质沙土,而粘土、石碴地则不适宜线虫发生。陈琳娟等人调查,病苗在粘土上栽植一年后,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大幅度下降,病苗栽在粘性土壤5个多月后,新鲜根瘤数大幅度下降,到起苗出圃前,再侵染寄生的迹象也不再发生。前作如是桑、麻和蔬菜类作物,发病较严重;前作是花生、甘蔗、水稻或新荒地,则发病较轻。若管理水平高,桑树抗性强,则不易发病,在已感染情况下,也可以使病情进展慢,植株能维持一定长势。若管理水平差,病情易恶化,地上部生长不良,严重影响产叶量,甚至全株死亡。[8][9][10]
4综合防治与利用;
仅依靠单一农业措施来进行防治或单施药剂也发挥不了其应有效果,必须贯彻“综合防治”措施来进行防治:
4.1培育无病苗木
是防治本病蔓延的主要措施,播种前检查土壤中有无根结线虫,最好选择水稻田做育苗地。新种桑园要严格选择无病苗栽植。
4.2改土增肥
改善土壤结构,努力创造根结线虫不宜生存、繁殖的环境,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树抗性。农朝志等认为隔年秋苗比当年春苗,深种比浅种的发病率低。经过加施有机肥和亩施石灰75公斤的改土措施防病效果好。[8]丁嘉荣等试验认为,发病区桑株,提拳区桑叶产量比不提拳区高。主要原因是根瘤线虫在通气良好土层生长,而通过提拳,一年生枝条发芽快,新根生长向深度发展,避开了根瘤线虫的分布层。故减轻了线虫的危害。而一次性比二次性提拳的枝条细,发芽率低,主要是水分、养分供应不上,更要加强肥水管理。[11]
4.3病苗处理
对感染桑根结线虫有3个月以上生育期的病苗,可用48~53。C温度水侵瘤根20~30分钟,可有效地杀死根内线虫。农朝志等测定,南方根结线虫一经48C°热水浸渍20~30分钟,死亡率过100%。[9]但温度不能超过55°C,处理后要立即散热,以免影响桑苗成活。
4.4桑园轮作
发病严重的桑园,应轮作甘蔗、水稻、玉米、高梁等作物,经3~4年再种桑,在轮作桑园或间作桑园时应避免种植易感病作物。
4.5药物防治
防治根结线虫病的药剂,以往国内外常用的有二溴氯丙烷(DBCP)、滴滴(D―D)混剂、呋喃丹、棉隆、石灰、氨水、克线磷、桔水(制糖废液)、茶籽饼、石灰氨等。二溴氯丙烷是最有效的杀线虫药,严重发病地亩施药2~3公斤的,防不治效果达94%以上,亩施3.5~4公斤药的,防治效果可达100%,经4个月进行第二次调查,各区防效仍达92%以上,如亩施药4公斤区的防效仍可达成100%。但因对人体有害而作为禁用药剂。滴滴(D―D)在苗前施用有一定效果,由于药源等问题使应用受到限制。而菜籽饼、石灰氨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在苗地经反复犁耙晒土后,每亩用150Kg石灰均匀撤布翻耕再行播种,防治效果可达74.3%,,而石灰来源和使用方便,经济实惠,在许多蚕区广泛使用。亩施氨水100~150Kg,开沟深15~18cm,沟距25~33cm,施后覆土压实,隔绝l0~15天播种,防治效果良好。用3%呋喃丹每株桑树施药3g,有一定的杀线虫效果。但残毒较重,单株施药1~3g,施药后第10~40日内采叶养蚕,蚁壮蚕都表现急性中毒症状。采第50日桑叶养蚕仍有部分中毒症状出现,甚至用施药后第150天内的叶养蚕,仍有蚕发育不良,眠起不齐等症状。[6][8]
韦梅娟等用克线磷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用药量12g/m2和18g/m2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3.8%和97.4%,用药后40天采叶养蚕对蚕作无影响,施药后18天采叶养蚕的产量略有下降。以12g/m2用药的综合效益较好。[12][13]
另据谭炳安等报道制糖废液对桑根结线虫有一定防治效果。施用后能使土壤中的桑根结线虫2龄幼虫大量减少,不论在发病的桑园施用,还是在病迹地施用后植新桑,均能降低桑树发病死亡率,减少根瘤个数及有根瘤株数,提高桑树的产叶量。[14]
作者:田智得 (广西蚕业指导所 ,南宁530007 )
参考文献:
1. 郑声镛,等.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M.农业出版社, 1992, 251―254.
2. 黄尔田编. 实用桑树保护学 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06―114.
3. 本通田车夫(日) .线虫与桑树的生长发育J .蚕系技术, 1982.
4. Govindaia,等.对根结线虫感染桑树的评论(英)J. Indian Journal of Sericulture ,l994 ,33(2): 110―113.
5. PaulA,等.线虫侵染的桑树对家蚕生长和产丝量的影响(英)J. Indian Journal of sericulture, 1995, 34(1): 18―21.
6. 秦俊,等. 浙江省桑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初步试验J. 蚕业科学, 1985,( 1): 13―17.
7. S.B.dandin,等. 桑树根结线虫的致病力和产叶量的损失(印度)J. Indian Jounal of nematology ,1993 ,21(1): 52―57.
9农朝志,等.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J.蚕业科学, 1984(2): 77―80.
10张会香,等.桑根结线虫在安康地区发生情况简报J.陕西蚕业, 1988,(2): 14―16.
11陈琳娟,等.粘性土壤对桑树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J.江苏蚕业, 1993(4): 46―48.
12丁嘉荣,等.桑根结线虫病农业防治的初步试验J.蚕桑通报, 1990,(1) :52―53.
13章梅梅,等.克线磷防治桑根结线虫J.金华蚕业 ,1987,(3): 12一l7.
14韦梅娟,等.克线磷对桑根结线虫病防效及蚕体影响的试验J.蚕桑通报 ,l987(4): 36―37.
15谭炳安,等.制糖废液防治桑根结线虫病的研究J.广东蚕业, 1996 ,30(3) :27―29.
16邱国祥,等.病原线虫防治桑天牛对家蚕安全性试验J.广东蚕业,1996,30(3):27-29.
17徐洁莲,等.应用异小杆线虫防治桑天牛的研讨J.蚕业科学,1997(1):5-9.
18魏洪义等.桑皱鞘叶甲防治的研讨J.江南农大学报,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