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
一、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出现凹陷,蘑菇失去坚韧性,严重时蘑菇会腐烂。幼菇发病形态多变,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病菇后期变干,革质化,在发病部位产生灰色霉层。褐斑病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且不流褐色黏液,也没有恶臭。在早期,白腐病与褐斑病症状相似。
二、病源初次浸染源通常来自覆盖土。染病蘑菇上的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感染,人工操作时,手、工具接触病菇也可传播感染。此病一般先从菌柄折断处感染后扩大蔓延。
三、发病的环境因素病害发生程度与所处的温湿度有密切关系。菇床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潮湿,以及带菌废料在菇床上堆放等因素,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四、防治的主要方法(1)及时清除病菇。发现病菇时,应立即将病菇连同菌丝体以及10厘米深处的培养料一起挖出烧毁或深埋,病穴用消毒土填平。同时用福尔马林消毒工具预防病菌传染。(2)降低温湿度。在不使菇房冷却的条件下,开窗通风,降低温度、湿度。相对湿度不超过95%,并降低温度至17℃以下。(3)药剂防治。为了预防病害的发生,在蘑菇长出之前,用1∶1∶300的波尔多液喷洒覆盖土的表面,可大大降低感染率。也可每100平方米菇床用100克多菌灵或200克甲基托布津加水100~150千克喷洒菇床表面。(4)其他。如采用上述措施后,病害仍然继续发展,可把覆盖土全部拿掉,换用无病土壤,重新覆盖,并控制发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