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发生危害重,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精准施药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二、目标任务
(一)目标。
通过优化集成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使项目实施区域的化学农药使用减少30%以上,粮食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农药残留控制在允许水平之内,促进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二)任务。
在各旗区的优势作物产区,以玉米、向日葵、蔬菜、马铃薯等作物为重点,以玉米螟、向日葵螟、马铃薯病虫、蔬菜病虫、农田鼠害为靶标,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三、示范推广主要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1.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
1.2栽培管理。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1.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减少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
大力开展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宜于蝗虫等害虫栖息、繁殖的生境。结合农业开发和农田建设,将分散的小块耕地连结成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宜蝗虫、草地螟产卵场所。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因地、因时制宜,种植宜发害虫非喜食的作物,如荞麦、小杂粮等,以避害或减轻危害。推广采用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并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技术
3.1黄色粘虫板诱杀
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在温室大棚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可用于防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高出植株顶部,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的高度,每亩地挂黄板20-30块。当板上粘满虫子时及时清除或更换。设置黄板以预防为主,主要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
3.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方法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可在玉米、向日葵、马铃薯、蔬菜等作物上用来防治玉米螟、向日葵螟、粘虫、甘兰夜蛾、藜夜蛾、草地螟、菜蛾、地老虎、金龟子等主要害虫。
在具备通电条件的村屯四周或田间每间隔100米安灯一盏,应尽量利用已有电杆安装灯具,也可安置简易线杆,但要注意安全。接虫口距地面以1米-1.5米为宜;农作物超过1.5米时,灯的高度可略高于农作物或诱杀特定昆虫时安装至特定高度。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如玉米螟从羽化始期开始,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玉米螟羽化进度确定具体开灯时期;通辽市在6月5日开灯到7月5日结束。开灯期一个月。开灯时间从每晚8点半到次日4点。
3.3防虫网、银灰膜等防虫技术
作物定植前在保护地棚室通风口或门窗外挂50目的防虫网阻隔害虫的迁入;在田内间隔铺设银灰条膜,或在棚室通风处悬挂银灰条膜,可驱避害虫,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3.4TBS灭鼠技术
TBS技术(trap-barriedsystem)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控制农田鼠害技术。这项技术不使用杀鼠剂和其它药物,利用鼠类的行为特点,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结合的形式可有效控制农田害鼠。
选择种植作物基本一致连片的农田(面积不小于500亩),且鼠类危害严重,当地害鼠以群居性害鼠为主,如长爪沙鼠、小家鼠、褐家鼠等。在选定的田块中围建TBS的金属筛网(孔径≤1cm),并在网内沿网边设置捕鼠器。TBS内地块应早于大田作物10-15天播种,如TBS内外作物播种相同,有条件的可在播种后浇水或覆膜,以使作物发芽和生长长势好于周边作物有利诱杀害鼠。作物播种后至成熟期间每天派专人检查捕鼠器内的捕鼠情况,并及时处置捕鼠器内的害鼠。
4生物防治技术
4.1田间释放赤眼蜂
利用赤眼蜂寄生害虫的卵,减少卵孵化数量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轻危害。可用来防治玉米螟、向日葵螟等害虫。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一般于当代害虫产卵始盛期和盛期放蜂两次,间隔7天,使蜂、卵相遇。因此,放蜂日期的确定,是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
玉米螟的防治于田间越冬代成虫产卵始盛期,即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间隔5-7天后再次放蜂。如通辽市、赤峰市第一次放蜂时间大约在6月20日-26日。亩放蜂量1.5万头,分2次释放,第一次0.8万头,第二次0.7万头。选择晴天的上午9:00前或下午16:00后,每亩均匀的放2点,间距为18米×18米。选一株健壮玉米,将蜂卡缝在玉米中部背光叶片的背面或用秫秸皮别在叶脉上。不能用直别针或曲别针别,以免牲畜食后误伤;或使用带有不干胶的蜂卡按上述方法直接粘贴到玉米叶片背面。避免中午或大风天放蜂,以免降低赤眼蜂羽化率和寄生率。
4.2白僵菌封垛
利用菌粉接触幼虫虫体,进而侵染虫体致其死亡。可用来防治玉米螟、向日葵螟等多种害虫。
玉米螟的防治:根据玉米螟化蛹时需爬出洞外补充水分的特性,将白僵菌施入垛内。封垛时间为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如通辽地区从5月初开始,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即可进行封垛。通辽市、赤峰市地区一般在5月10—15日进行。封垛方法一般有喷液法和喷粉法两种:
喷粉法:将每克含孢子量300亿的白僵菌粉按每立方米玉米秸秆7克,兑滑石粉0.25公斤混合后,在玉米秸秆垛(或茬垛)的茬口侧面每平方米一个点,用木棍向垛内捣洞50-70厘米,将机动喷粉器的喷管插入洞中,摇动手把,均匀喷在垛内,直至垛面飞出菌粉为止。
喷液法:一般每立方米玉米秸秆用含量为3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7克,加水0.5公斤,每立方米一个喷液点,保证秸秆均匀沾上菌液。
4.3性诱剂
性诱剂(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害虫的交尾,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使用性诱剂可有效控制玉米螟、向日葵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蛾等害虫。
诱捕器制作方法:选择大于20厘米口径塑料或其它材质盆一个,将性诱剂诱芯穿在铁丝上,然后将铁丝固定在盆边缘,置诱芯于盆中央,盆内加水至距诱芯2厘米处即可,水内加少许洗衣粉以防害虫逃逸。将诱捕器置于三脚架上,尽量选择通风遮荫处作为放置诱捕器的地点。视情况更新或添加盆中的洗衣粉水。
应用人工合成的性诱剂诱杀雄虫,菜蛾每亩地用6-8个诱芯,盆底高于菜株顶端10—20cm,每月更换一次诱芯即可,大面积连片应用,效果显著。向日葵螟在5月初将性诱剂放置在田间,每亩放置1~2粒。
4.4田间释放丽蚜小蜂
丽蚜小蜂属于膜翅目蚜小蜂科,孤雌生殖,将卵产在温室白粉虱若虫等小型害虫体内。通常在温室中可存活10~15天。
丽蚜小蜂一般喜好选择三龄若虫期和四龄蛹前期的白粉虱寄生。所以在植株上具有粉虱各个虫态时,一般是选择适龄虫期进行寄生的。被寄生后的粉虱若虫到四龄中期发育停止。放蜂时间、数量和次数可根据虫口密度和防治效果的要求确定。一般在温湿度适宜时,按棚室白粉虱与丽蚜小蜂的害益比例在1:50左右时放首次蜂,按亩棚1.0万头释放,分2-3次放完,每隔5-7天放一次。密度较高时可连续释放4-5次。
放蜂时将蜂卡悬挂在作物中上部的枝杈上。丽蚜小蜂的飞行能力比较弱,要均匀悬挂蜂卡。为防止高湿或水滴润湿蜂卡,造成蚜小蜂窒息或霉变不能羽化,宜在铺盖地膜的大棚使用,并正常通风。温度应控制在20~35℃、夜间15℃以上。在每次悬挂蜂卡之前,大棚的上下通风口都用40目的防虫网覆盖,以防外界白粉虱迁入。
4.5生物药剂防治
利用细菌、病毒、植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防治菜蚜、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黄瓜角斑病、夜蛾类害虫等蔬菜病虫;选用绿僵菌、苦皮藤素防治蝗虫;白僵菌、Bt防治玉米螟、向日葵螟等害虫。
5精准用药技术
精准用药技术主要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科学使用农药,包括适期、适量、对症用药,采用新型施药器械,提高药液雾化效果,以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重点推广东方红牌DFH-16A型、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东方红牌WFB-18G型、泰山-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等精准施药药械,其雾化程度高,雾滴细,可节水省药,降低劳动强度,安全性能好,避免了“跑、冒、滴、漏”等问题。
6毒饵站灭鼠技术
毒饵站是指老鼠能自由进入而其它动物(如鸡、狗、猫、猪等)不能进入的,能盛放毒饵的一种筒形容器。采用毒饵站控制鼠害,有安全、持续、高效、环保、经济等特点。铁管或PVC管毒饵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如下:用直径6厘米左右的铁管或PVC管,锯成长60厘米(室内30-40厘米)室外的两边各留5厘米的管耳(防雨),用铁丝固定并做两个固定脚作支架。使用时,先把20-30克毒饵放置毒饵站中,再将毒饵站插在田埂边,管距地面3厘米左右。设置毒饵站,农田使用每亩设1个;农舍院内放在老鼠经常活动并安全的地方,用砖块等物压实。
放置毒饵3天后观察一次毒饵消耗情况,如果取食完,再加入20-30克毒饵,10-15天后再观察一次,视取食情况补投毒饵,直到没有毒饵消耗为止。毒饵站放置时间视灭鼠效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