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是影响我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虫害,麦田灰飞虱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主要媒介。当前根据相关因素分析,小麦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其中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局部大流行;小麦白粉病在淮北及沿海局部偏重发生,其它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麦穗蚜偏重发生;麦田灰飞虱大发生,对小麦和水稻的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切实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特提出如下防治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发生趋势
根据病虫害发生基数、天气、苗情等因素分析,小麦病虫将偏重发生。一是病虫害发生基数高,为病害的流行,虫害的大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和虫源。据各地4月10号左右调查,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系统田启东市为3%,通州市为10.5%,海安县为22%;大田普查,平均丛带菌率,苏州市为4.3%,无锡市为10.42%,南京市为4.07%,扬州市为9%,宜兴市为9.5%,兴化市为7.27%,通州市为3.75%,海安县为6.85%,姜堰市为7.3%,盐都区为6.4%,均超过大流行年份的菌源量,为小麦赤霉病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白粉病在沿海局部和淮北地区普遍查见,近期病情上升较快,淮北部分地区已高于偏重发生的去年同期。滨海4月10日普查病田率70%,平均病株率5.1%,与去年相近。徐州市部分县(市)4月9-11日普查,稻茬麦病田率61.54%,比去年同期57.1%高,病田平均病株率13.57%,比去年同期11.5%高;旱茬麦病田率20.28%,比去年同期14.2%高,病田病株率2.11%。灌云、灌南普查稻茬麦平均病株率21.78%,平均病叶率7.1%;旱茬麦平均病株率2.2%,病叶率0.21%。小麦蚜虫有蚜株率平均为15%左右,百株蚜量大多在30-50头,高的地区达140头,大部分地区有蚜株率和百株蚜量明显高于中等发生的去年同期。灰飞虱虫量淮北、苏南大部分地区与去年同期相近,江淮及苏南局部高于大流行的去年和前年,如大丰、射阳的虫量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7倍和2.3倍,高的地区亩虫量超过10万头,历史罕见。二是气候条件对病虫害发生较为有利。据省气象台预测,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大多高于常年,比去年同期偏低,雨日数和降雨量接近常年值,苏南局部正常偏多。4月下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温度高,雨水多,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流行,同时加快灰飞虱、蚜虫的发育进程,加大繁殖系数,加重麦田发生程度。三是小麦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增加了感病的机率。受去年秋播期间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播期差异较大,导致抽穗扬花期拉长,遇连阴雨天气的机率加大,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
二、防治意见
小麦生产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大局,今年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夏熟生产,先后召开夏熟生产工作会议,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十分珍惜小麦生产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切实把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作为春季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坚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精心组织,深入发动,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把夏熟作物病虫害危害程度控制到最低限度,努力夺取小麦丰收。
(一)大力推广科学防治技术
坚持科学防治对策,因地制宜推广技术措施,提高对病虫害控制水平。
1、坚持科学防治策略。小麦赤霉病现有防治药剂大多为保护剂,只有在抽穗扬花期使用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如错过防治适期,效果将显著下降,因此,必须坚持运用“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即在抽穗扬花期全面药肥混喷,预防小麦赤霉病发生,增加小麦千粒重,提高产量。灰飞虱防治必须坚持“治麦田,保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小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的药剂防治,压低迁入秧田灰飞虱基数,减轻秧田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压力。
2、打好病虫防治总体战。一要明确主攻对象,适时开展病虫兼治。淮南麦区要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开展以赤霉病、蚜虫为主攻对象的病虫防治总体战,把握防治适期,坚持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如果花期阴雨天气多,要坚持2次用药,第1次防治结束后,隔5-7天进行第2次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淮北麦区要根据白粉病、蚜虫发生发展情况,抓住防治适期,全面打好以白粉病、蚜虫为主攻对象的防治总体战,同时做好赤霉病兼治工作。二要选准药种、用足药量和水量。对小麦赤霉病亩用50%多菌灵不低于100克,对白粉病亩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药剂不低于3克(折百),对麦穗蚜亩用吡虫啉不低于3克(折百)。对灰飞虱应在5月上旬开展防治,能与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一起兼治的地方,则一并防治,不能一并防治的,应单独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20%氰戊菊酯50-60毫升(每亩使用量,下同)或4.5%高效氯氰菊酯50-60毫升与吡虫啉4-5克(折百)或48%毒死蜱80-100毫升复配喷雾,也可在晴天下午使用80%敌敌畏200-300毫升拌细土20公斤撒毒土熏蒸。
3、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小麦赤霉病由于防治适期短,农民常常把握不住,往往错过防治适期开展防治,导致防治效果大大降低。灰飞虱成虫具有短距离飞翔、扩散的能力,活动能力强,如果农户分散防治,则可能达不到压低麦田虫量的效果,因此开展小麦赤霉病和灰飞虱统一防治,连片防治,是提高防治覆盖率、保证防治效果、控制小麦后期病虫危害的有效途径。要因地制宜,积极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业防治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加强对专业化防治服务队指导,使其按照植保部门病虫测报信息、推荐方法、推荐药剂开展专业防治,实现“三个统一”,即统一农药品种、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提高防治效果、保证防治覆盖率。
(二)加强技术指导工作
各地要加强病虫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工作,保证防治工作正确开展。
1、加强小麦赤霉病、蚜虫等病虫监测。测报是防治的基础和前提,各地要加强小麦病虫害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发生趋势。一要加强田间病虫和生育进程调查。加大对小麦白粉病、蚜虫等田间发生情况的调查,严格按照测报调查规范要求,开展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不同生态类型与不同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大田间小麦生育进程的调查,及时掌握不同类型田块小麦生育进程,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依据;二要勤会商、多分析。要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根据病虫害发生基数、品种抗病性、作物生育进程及关键生育阶段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为大面积防治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加强病虫信息汇报。病虫发生关键时期,要及时将病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向当地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为防治工作做好参谋。
2、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各级植保站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报纸、明白纸等形式和途径,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等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尤其要充分利用电视收视率高、覆盖率广的特点,积极开展电视预报,把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在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民把握适期,使用对路药种,应用正确施药方法开展防治。要加强防治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将防治新技术集成,向农民展示,带动和引导农民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水平。有条件的地区要开设电视专题栏目,开通农技“110”或电话声讯服务,进一步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3、加强防治督查工作。在防治关键时期,要加强小麦病虫防治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组织发动、技术指导、统防统治等工作落实到位。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防治工作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