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河南省今年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时间 : 08-18 投稿人 : 雅林 点击 :

9月上中旬,我市出现较大范围的持续降雨过程,导致玉米收获期推迟,给小麦播种带来很多新问题和新困难。目前,小麦进入备播期,如何应对今年麦播出现的新情况,科学选用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打好丰产基础?9月25日,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要科学调整应对措施,集成应用晚播技术。”

底墒充足、播期推迟,是今年小麦播种的最大特点。

今年小麦该咋种?段新国提醒农民群众:“一定要大力推广‘晚夺高产’术,即玉米晚收一点、小麦晚播一点。”

纵观我市小麦生长过程,每年都不同程度出现倒伏和冻害现象,究其原因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温度较高,加之选用品种不当、播期偏早、播量偏大。

段新国认为,要确保小麦丰收,最根本的是保证包括品种、施肥、播期、播量、防灾五大科技要素在内的集成创新应用。麦播是落实这五大科技要素的最关键环节。

品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核心科技要素。在主导品种选择上,我市要坚持以高产超高产品种为主。高水肥地要以“豫麦49-198”、“周麦22号”、“豫麦49号”为主,扩大推广“豫农416”、“太空6号”、“山农优麦2号”等新品种;中肥地以“矮抗58”、“豫麦49号”、“豫麦58”为主;晚茬地以“中焦2号”、“濮麦9号”、“豫农949”为主。近两年经省、市农业科研部门试验,“豫农416”表现突出,可扩大示范推广。“矮抗58”的突出特点是抗倒性强、产量平稳,但超高产潜力不大,应因地制宜,慎重选用。

“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段新国说。该技术是减少肥料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控制面源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低碳措施。从近几年的测土情况看,我市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上升,钾、微量元素减少。因此,今年麦播底肥使用要做到“减氮、稳磷、增钾、补微”。平原两合土区(高产区),亩均底施氮素12~13公斤(春管追施3~5公斤,底施比例80%)、五氧化二磷7公斤、氧化钾5公斤;平原黏质土区(中产区),亩均底施氮素15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4~5公斤;平原小两合土区(中产区),亩均底施氮素8公斤(春管追施4~5公斤,底施比例70%)、五氧化二磷3公斤(春管追施1公斤,底施比例70%)、氧化钾2公斤(春管追施1公斤,底施比例80%)。底施微量元素可亩施硫酸锌1.5~2.5公斤、硫酸锰2~3公斤、硼砂0.5~1.5公斤。拌砂拌土,施用均匀。

关于合理调整和科学把握小麦播期,段新国说,过去气候变暖不明显,我市提倡小麦适期偏早播种,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极大地发挥了品种的增产特性。但随着气候变暖加剧,要推广“晚播夺高产”技术,小麦播期适当推迟,既为玉米晚收提供有利时间,也可有效应对气候变暖影响,减轻小麦冻害和倒伏。半冬性品种要掌握在10月8~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掌握在10月20日以后播种。品种、播期确定后,播量也很关键,要继续推广机械精量匀播技术,以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高水肥地亩播量7~8公斤,中水肥地亩播量8~10公斤。晚播地块酌情加大播量,一般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0.5公斤左右。

关于小麦的减灾、防灾问题,段新国说,近年来,由于部分群众忽视深耕、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造成地下害虫、土传、种传病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等,易防难治,一旦发病,将造成重大损失。小麦播种期是防治这些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应采取机械深耕、土壤处理、种子处理等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在小麦播种期用苯醚甲环唑和吡虫啉拌种,可有效防治上述几种病害以及金针虫和蝼蛄等地下害虫,达到“防病、防虫、增产”三效合一的目的。具体用法:每12.5~15公斤种子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0~80ml(防治全蚀病和根腐病用80ml,防治纹枯病和散黑穗病用40ml),结合48%吡虫啉悬浮剂35ml进行拌种,首先加少量水将两种药剂混合稀释,然后加入125~150ml水进行二次稀释,拌种后晾干备用。需要注意的是,拌种时不可直接在水泥地上进行,也不可对拌好的种子进行堆闷或暴晒。应在水泥地上铺上塑料薄膜,拌好后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否则会影响防病防虫效果和小麦出苗。

上一篇:绿树蟒 下一篇:草地缀花的建植技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