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晋西北种植特早熟玉米的几个技术问题

时间 : 08-13 投稿人 : 远松园艺 点击 :

2002年春,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山西金太阳种子公司和朔州市农业局在平鲁区的六个乡镇数十个村,集中连片推广种植了特早熟玉米新品种“利马28”和“利马29”,面积达1万余亩,创我省高寒冷凉特早熟生态区连片种植玉米的记录。经过精心管理,获得了较理想的产量。较多点测产,平均亩产为327.6公斤,较种植传统的杂粮莜麦、糜、黍等增产一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种植玉米还可以获得大量优质秸秆,经过青贮、氨化,为养羊、养牛等家畜提供较充足的越冬饲草。这对于发展家畜养殖、维护草坡、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在测产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当地多数农户从未种过玉米,缺乏栽培经验,优种的增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农户之间和不同的村之间产量也有明显差异。造成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留苗密度不同和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的不同。

一、留苗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平鲁区政府和农业部门,为了加快玉米生产的发展,在推广“利马”系列特早熟玉米新品种的同时,统一购置了玉米覆膜播种机,实行铺膜、播种机械一次作业,加快播种进度,提高播种质量,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播种机上配备了株距分别为33厘米、41厘米和55厘米的三种播种轮,有的农户怕留苗过密影响生长,选用了播种轮上只有三个下种孔株距为55厘米的“三眼机”播种,在平均行距50厘米时,理论留苗密度为2400株/亩;有的农户根据农技人员的指导,选用了株距为33厘米的“五眼”轮播种,平均行距50厘米时,理论留苗密度为4000株/亩;也有些农户选用了株距为41厘米的“四眼”播种轮,理论留苗密度为3250株/亩,由于留亩密度相差悬殊,使产量也相差悬殊。

留苗密度对玉米植株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穗部性状影响较明显的是粒重,虽然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因单位面积成穗数大幅度增加,使单位面积的产量也随之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千粒重的降低与养分和水分供应有关,在加强土地培肥和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在适宜的留苗密度条件下,可以防止粒重的降低。根据“利马28”品种的生理特性,该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较低,适于密植,在高肥水地块亩留苗应达到5500株左右,在中肥地块亩留苗也应达到4700--5000株。只要施足底肥,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可使亩产量达到500公斤左右。

二、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平鲁区的三个点土壤肥力状况只有四孔机播种的地块勉强达到国家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五级水平,其余两点只有六级水平;而神池县窑子上村的地块可以达到五级标准。特别是碱解氮和速效磷两项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生长的养分含量,以及对玉米生长有特殊意义的锌的含量,平鲁区三个点明显偏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产量的提高。虽然神池县窑子上村的平均产量低于平鲁五孔机播种的地块,这除因为留苗密度少560余株外,粒重也低23.6克,这与当地玉米灌浆期长时间干旱,使灌浆受阻有直接关系。另外,据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在全省所作试验得出的结论,耕层土壤锌的含量临界点为0.65mg/kg。从各点土样中锌的含量来看,普遍低于这一指标,而当地农户施肥水平又较低,不仅氮、磷化肥用量较少,基本不施钾肥,更不施锌肥,这都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原因。

三、种植利马系列特早熟玉米的主要技术措施

1.选择肥力较高,保水性较强的地块,主要增施以有机肥为主、配入适量氮、磷、钾化肥的底肥。从测土结果看,晋西北地区的耕地速效钾含量多数低于100mg/kg和锌含量低于0.65mg/kg这两个指标,而玉米对钾素的锌比较敏感,缺钾的锌将影响产量提高,因此应在增施氮磷肥的同时,要强调配施适量的钾肥和锌肥。

2.采用地膜覆盖,适时早播的同时,要强调适当密植,一般肥旱地亩留苗应达4000--4500株;有灌水条件的肥沃地块应达4500--5000株,以保证有足够在成穗数,使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3.加强田间管理。在玉米拔节之后,应抓住雨后墒好时机及时追肥,促进穗分化,增加穗行数和成粒数,争取穗大粒多,在灌浆前期如遇干旱,应及时揭掉地膜,多中耕浅锄,减少土壤水分散发,提高土壤接纳水份和保墒的能力,保证正常灌浆,提高粒重,夺取高产。(作者单位: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罗龙)

摘自于2003年第5期《山西农牧通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