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四川省农业厅土肥生态处与成都市第二农科所合作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保持水土,保护生态,节本高效,农民易接受等优点,是一项先进实用的保护和改良稻田耕层土壤,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技术。
一、技术涵义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水稻、小麦或油菜两季种植不间断地进行免耕栽培,稻、麦、油收获后及时将秸秆均匀覆盖还田,水稻采用抛栽,小麦、油菜实施撒播。该技术是将覆盖栽培、免耕栽培、节水灌溉、保持水土、保护生态融于一体的综合技术。
二、技术特点
1、稻田保护性耕作具有表土肥,土层不破坏,团粒结构多,毛细管畅通,土壤通气、利水、肥力好等特点。
2、稻田保护性耕作是稻、麦、油秸秆收获后,及时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秸秆还田形式多样,简便及时,可利用机械化收割的短秸秆,也可利用人工收割的长秸秆,无需晒晾收运或堆沤发酵,也无需挖沟埋草或翻耕,只需将秸秆平铺还田即可,较秸秆沟埋或翻耕还田简捷省工。
3、稻田保护性耕作省工节本。水稻采用旱育大苗秧抛栽,减轻了农民弯腰驼背人工手插秧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真正实现了水稻浅栽浅插,低节位早生分蘖成大穗,达到稳产高产。小麦、油菜实行撒播,改变了长期以来采用的人工撬窝点播或机器条播小麦的方法以及油菜育苗移栽的繁重工序,实现了小麦、油菜种植的轻便、快速和高效。
4、稻田保护性耕作是将免耕、秸秆还田和水稻抛栽及小麦、油菜撒播三项技术综合配套,使三者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节本增效。既实现了土壤培肥和结构重建,又充分利用了秸秆资源,避免了野外焚烧污染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极为显著。
三、技术要点
1、稻田保护性耕作抛栽水稻技术
采用水稻旱育秧技术育出矮、健、壮、多蘖和无病虫害的大苗秧;小麦、油菜收获后,除去田间杂草,适当平整田面,及时将收下的小麦、油菜秸秆均匀平铺全田,亩撒施2kg腐秆灵,淹深水泡田;然后施肥,亩施肥量要保证有8kg纯N,5kgP2O5,5kgK2O;待田水回落至5—7cm深时,每亩抛栽1.8—2.0万窝秧苗,分厢定苗均匀抛栽,并匀密补稀,预留或捡出管理道。一般抛栽后3天内不灌水,待秧苗扎根起苗时,灌水、追肥和除草,以后进行间隙灌溉,适时补肥,加强各个时期病、虫害防治等。在水稻生长期中,小麦、油菜秆逐渐腐烂,待水稻成熟时,小麦、油菜秆也完全腐烂了。
2、稻田保护性耕作撒播小麦、油菜技术
水稻收获后,将田块按5米开厢,沟宽和沟深均为20cm左右,开沟泥土均匀撒至厢面,并平整田面,将本田的稻草均匀铺于田面,同时亩施2kg腐秆灵,到播种时,稻草也部分腐烂了;播前一周除去田间杂草;播种时撒施底肥:小麦底肥要保证亩施9kg纯N,7kgP2O5,7kgK2O;油菜底肥要保证亩施10kg纯N,7kgP2O5,7kgK2O和1kg硼肥。肥料和种子都撒在稻草面上。小麦种子要进行包衣或拌种剂处理,避免鼠雀危害。播种期较习惯播种法提早2—3天,播种量较习惯播法增加15%左右。小麦、油菜播后应保湿出苗,视其田间湿度情况,可灌1—2次跑马水,以水不上厢面为宜;小麦、油菜在湿润条件下可迅速出苗。以后注意苗期除草,适时补肥,及时预防各生育阶段的病、虫害等。待小麦、油菜成熟时,稻草也腐烂转化为有机质了。
四、技术效益
1、2000年稻田保护性耕作抛秧试验,现场验收水稻平均亩产502.69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16.10kg,增产3.2%。2001年试验结果:水稻平均亩产537.50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19.40kg,增产3.75%。2002年试验,水稻平均亩产547kg,比对照增产25kg,增产4.5%。秸秆覆盖免耕与沟埋秸秆还田相比,每亩省挖沟工3个,省移栽工2个,以每个工日10元计,每亩省人工费50元;免耕每亩省机耕费50元;三项合计亩增收节支115—120元。
2、2000年稻田保护性耕作撒播小麦、油菜试验结果:小麦平均亩产355.31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11.37kg,增产3.3%;油菜平均亩产167.44kg,比对照增产8.20kg,增产4.9%。2001年继续试验,小麦平均亩产405.57kg,比对照增产15.40kg,增产3.8%;油菜平均亩产172.30kg,增产6.00kg,增产3.5%。2002年同上两年效果一致。每亩省稻草处理工时2个,省播种或移植工3个,每个工日10元,每亩节省人工费50元;每亩省机耕费50元。三项合计每亩增收节支110元。
3、在都江堰市青城乡万安村已做的连续8年稻田保护性耕作试验,从第3年起每年减少20%的施肥量,大、小春产量都不会降低。从第6年开始,除育苗和移栽后需要少量的提苗肥外,整个生育期都不用施肥,特别是不能施N肥,施肥就会造成旺长、倒伏、减产。稻田耕层土壤疏松、肥沃,宜种性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4、稻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适合成都平原及四川省有水源保障的两季田区域,是降低劳动强度,及时消化利用上季生产的秸秆,解决农民野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的极好措施,又是迅速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地力培肥、节本增效、稳产高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既可行又可靠的新技术。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一季每亩增收节支100元以上,年秸秆还田1000公斤左右,有效的利用了秸秆资源,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防止了污染大气,保护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目前,该技术已在成都市及周边市、县小面积示范,群众反映该技术易学易做,省工省钱,愿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