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时间 : 09-18 投稿人 : 博祺园艺 点击 :

一、发展现状

我国与印度、新几内亚是世界三大甘蔗起源中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蔗糖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其中糖料产值170亿元。广西农民甘蔗年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其中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云南农民甘蔗年收入25亿元,涉及农村人口1200多万人,“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甘蔗生产脱贫致富。主产区甘蔗生产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1.生产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糖料播种面积2481万亩,总产8656万吨,面积比1991年减少435万亩,产量增加238万吨。2001/02榨季食糖总产量820万吨,比1991/92榨季增加28万吨,其中甘蔗糖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比重由1991年的79%提高到2001年的90%。目前我国已成为居巴西、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2001年,我国甘蔗平均亩产4.04吨,比1991年提高0.14吨,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地区间单产差异大,福建、广东亩产超过4.5吨,广西4.2吨,云南4吨,而海南只有3吨。

2.布局逐步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2001年广西、云南、广东雷州半岛甘蔗面积占全国糖料面积的比重由1991年的43.9%提高到60.9%,蔗糖产量占全国食糖产量的比重由63.4%上升至81.7%。我国最大的甘蔗基地广西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左右,蔗糖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目前,全国有359家糖厂,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糖厂340家、制糖能力69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

3.科技水平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甘蔗科研工作有了一定发展。建国初期在海南崖城设立了甘蔗育种场,粤、桂、闽、滇、赣相继成立了省级甘蔗研究所,并在云南建立了国家级的甘蔗资源圃。“六五”以来,国家组织了4次育种攻关,先后审定通过了110个优良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等20多个品种,成为不同时期的当家品种。

(二)主要问题

1.生产规模小。我国户均甘蔗种植面积6亩,澳大利亚家庭农场平均1200亩,巴西户均600亩,泰国户均370亩;我国340家甘蔗糖厂日处理甘蔗一般为2000~3000吨,超过4000吨以上的不足30家,而国外糖厂一般为3000~6000吨,澳大利亚糖厂为8000~10000吨,美国佛罗里达州糖厂达24000吨左右。

2.立地条件差。我国甘蔗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甚至是30度的坡地,生产基础设施差,抗旱能力弱。广西蔗区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不足甘蔗面积的8%,云南有水浇条件的高产蔗区约50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4.4%,而泰国有灌溉条件的蔗田占45%,巴西占50%,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为55%。由于甘蔗立地条件差等原因,造成我国甘蔗单产水平偏低。

3.技术水平低。我国甘蔗平均蔗糖份13.12%、产糖率10.5%,而澳大利亚平均蔗糖份15.43%、产糖率13.58%。澳大利亚从1979年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巴西、古巴的机械化收获率也分别达到50%和72%,而我国仍处于手工收获阶段,每吨蔗收获费用达30~40元,占甘蔗售价的1/4。我国日榨甘蔗3000吨的糖厂平均有职工600人以上,是国外同规模糖厂职工数的3~10倍;制糖煤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制糖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4.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九五”期间,全国甘蔗育种攻关总经费仅为140万元,共育成13个品种,平均每个品种仅投入10万元,为国外甘蔗品种投入的1/100。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九五”期间食糖实际消费情况

我国糖的消费包括食糖和糖精两部分。“九五”期间,我国食糖和糖精折食糖两项合计年消费量1200万吨左右,人均9公斤多。其中,食糖年均消费量850万吨,人均6.8公斤(世界平均21.66公斤,亚洲12公斤,台湾和香港地区25公斤);糖精用于食品和饮料行业的数量为7000吨左右,按500倍甜度计算,相当于350万吨食糖,约占糖消费总量的31%(国外糖精加上其他高倍甜味剂使用量占糖消费量的4%左右)。

2.2007年食糖需求及供给情况预测

需求情况。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按14.3亿人口计算,共需食糖1280万吨,预测同期工业用糖120万吨,合计食糖需求总量为1400万吨。据此测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为1210万吨(不包括糖精)。

供给情况。食糖供给包括国产食糖、进口食糖及糖精三部分。关于糖精生产,国家经贸委等七个部委已联合发文(国经贸委运行[2000]500号),决定对糖精实行限产限销,年内销量将由1万吨缩减为3000吨,全部为非食用。但考虑到限销的难度,用于食品及饮料的糖精数量每年还会有1000吨左右,相当于50万吨食糖。关于食糖进口配额,我国食糖最大进口配额量为195万吨,其中国营贸易136.5万吨(占70%)中的50万吨必须进口古巴糖,非国有贸易的58.5万吨(占30%)有可能成为现实进口量。既使利用严格控制进口的措施,使195万吨配额实际兑现110万吨,加上相当于50万吨的糖精替代,2007年要满足1210万吨的食糖需求,国产食糖总量在2001年820万吨的基础上,需再增产230万吨。如果最大配额量全部成为实际进口量,要满足国内需求,也需增产食糖150万吨左右。由于甜菜糖缺乏竞争力,食糖增加部分只能全部由甘蔗糖来承担,因此我国甘蔗生产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3.国际食糖市场情况。近十年来,世界食糖产量基本在1.15~1.35亿吨之间徘徊,全球食糖消费量受独联体国家经济不振、中东地区政治动荡的影响,增长乏力;世界食糖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均大于40%,远高于35%的正常值;糖价多在11美分/磅上下波动,近两年一直低于9美分/磅。据国际有关糖业机构预测,世界糖价不可能上涨,供大于求的格局将继续保持。

(二)竞争力分析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食糖缺乏国际竞争力,但仍具有一定的竞争潜力。现实竞争力弱的原因是:

1.价格竞争乏力。目前国内食糖销售价格2600~2700元/吨,国际原糖价格6美分/磅,按照20%配额内关税(到2004年降至15%),每吨原糖进口到国内加工成白糖折合人民币约2500元,比国内食糖价格低100~200元/吨。国内糖价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甘蔗生产成本高。我国为150元/吨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我国甘蔗成本占制糖总成本的比例高达70%。二是出糖率低。由于我国糖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致使含糖率13%的甘蔗,出糖率仅为10%。三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我国糖厂人均年产糖10~20吨,而国外食糖主产国达200吨。四是企业财务费用过高。我国80年代后期建设的糖厂,由于资本金不足,基本上是靠银行贷款修建,负债率一般都在80%以上(国外糖厂均在50%以下),导致许多糖厂制糖成本居高不下,平均吨糖财务费用在100元以上。

2.缺乏有效保护。食糖是世界上贸易保护程度最高的农产品之一,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世界食糖的平均关税水平为97%。为保障供给安全,发达国家给予其糖业极大的保护和支持,多采用价格双轨制,即以内销高价盈利补贴低价出口,或以配额制来维持国内较高的糖价,保护糖业生产。世界食糖贸易量仅占总供应量的13~17%,由于各国保护,其价格高度扭曲,既不能代表世界食糖的总体价格,更不能反映世界食糖的制糖成本。若按目前世界原糖6美分/磅的价格水平,全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糖业能够生存。我国糖业是内向型产业,不具备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与条件,要通过降低成本,正确运用WTO规则,有效地抵御国际食糖的过度冲击。

我国食糖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西部地区甘蔗比较优势明显。从有关专家对我国甘蔗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分析结果看,西部地区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近年来我国甘蔗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社会净效益从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

2.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可望进一步提高。我国甘蔗育种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和储备了一批亩产6吨、含糖率16%的品种和组合。我国甘蔗育种的转基因、基因安全检测、分子标记技术与世界先进产糖国家水平相当,可以在甘蔗品种选育和改良上发挥重要作用。

3.制糖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糖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吨糖成本将减少60元;若在农村税费改革中,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取消广西、云南的甘蔗特产税(按甘蔗收购价格的8%征收),吨糖成本还可以降低120元左右(按每吨蔗价170元计算)。仅此两项税赋的调整,食糖成本就可降低180元左右。目前广东湛江市已取消甘蔗特产税。

广西、云南等部分县通过糖厂改制、减轻税负、改善甘蔗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等措施,食糖生产成本已经控制在2500元左右,具备了与进口糖抗衡的一定能力。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蔗区农民脱贫、增收为中心,以制糖企业技术改造为基本点,通过实施节水治旱工程,推广良种和耕作机械,发展订单生产,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含糖率(“双高”),降低食糖生产成本,抵御国际市场冲击,逐步实现食糖基本自给。

(二)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优势区域“双高”甘蔗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产量达到5000万吨,食糖产量达到60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国内食糖基本自给,并能够抵御进口食糖冲击。

四、优势区域布局

按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选择桂中南部、滇西南部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

1.桂中南蔗区

该区包括广西南宁、柳州等9个地(市)22个县(市),近三年平均甘蔗种植面积590万亩、产量2381万吨,分别占广西全区的72%和76%。

区域优势:该蔗区自然条件优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8℃,有效积温6800℃,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甘蔗生产的综合条件与世界主要产糖国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甘蔗生产稳定,旱坡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良种覆盖率达到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区内现有糖厂56家,日处理甘蔗19.5万吨,其中日榨能力4000吨以上的大型糖厂15家,2000~4000吨的中型糖厂32家,2000吨以下的糖厂9家。上市企业2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发展目标:到2007年,甘蔗面积稳定在540万亩,平均亩产5吨,蔗糖份14.5%,甘蔗产量2700万吨以上,食糖产量340万吨。甘蔗面积、产量、产糖量分别占三个优势区的54%、54%和57%。建设“吨糖田”100万亩。吨糖生产成本控制在2300元左右。

主要措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治旱面积达到60%以上;推广高产高糖早熟品种;以“吨糖田”建设为纽带,适度发展水田甘蔗;实行订单生产。

2.滇西南蔗区

该区包括云南临沧、玉溪等7个地(市)20个县(市),近三年甘蔗种植面积284万亩,产量1174万吨,分别占云南省的68.3%和77.5%。

区域优势:该蔗区地处南亚热带,属内陆高原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有效积温大于6400℃,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光热资源充足,有益于甘蔗糖份积累。区内共有制糖企业46家,日加工甘蔗能力9.65万吨,其中日榨能力4000吨以上的大型糖厂3家,2000~4000吨的中型糖厂20家,2000吨以下的糖厂23家,能够满足甘蔗生产发展的需求。

发展目标:到2007年,甘蔗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平均亩产4.8吨,蔗糖份14.0%,甘蔗产量1350万吨,食糖产量160万吨。甘蔗面积、产量、食糖产量分别占三个优势区的28%、27%和27%。建设“吨糖田”80万亩。吨糖成本控制在2200元以下。

主要措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蔗区干旱缺水的问题;推广耐旱高产高糖品种。

3.粤西蔗区

包括6个县(市),近三年平均甘蔗种植面积184万亩、产量815万吨,分别占广东省的67.2%和61.2%。

区域优势:该蔗区地处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3℃,有效积温8000℃,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充沛的雨量,为发展糖蔗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蔗生产的综合条件与世界主要产糖国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优于同纬度的印度半岛蔗区。区内共有制糖企业23家,日加工能力7.2万吨,其中日榨能力4000吨以上的糖厂9家,2000~4000吨14家,糖厂平均规模居三大蔗区之首。良种覆盖率接近80%,新技术应用较好,生产基础条件和交通条件好于其他两个产区。糖厂紧靠食糖的主销区,食糖运费和销售费用低。

发展目标:到2007年,甘蔗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平均亩产5.2吨,蔗糖份14.5%,甘蔗产量950万吨,食糖产量100万吨。甘蔗面积、产量、食糖产量分别占三个优势区的18%、19%和17%。建设“吨糖田”36万亩。吨糖成本控制在2400元以下。

主要措施:重点推广高糖品种,开展甘蔗收获机械化试点,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五、主要建设项目

(一)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主要是建设田间小型水利设施。桂中南蔗区以移动式喷灌为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建设“吨糖田”100万亩。滇西南蔗区以土壤改良为重点,建设和完善水浇地高优蔗田120万亩,“吨糖田”80万亩,并按“吨糖田”的设计标准完善相应农田水利排灌设施。粤西蔗区建设“吨糖田”标准化示范区36万亩,新打机井200眼,并完善配套水利设施。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建设国家甘蔗改良分中心、农业部甘蔗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检中心。桂中南蔗区建设省级甘蔗新品种培育及展示中心,建设一批区域性良种扩繁基地,每个基地2000亩。滇西南蔗区建立甘蔗品种改良基地,加快国内外甘蔗品种的引进、筛选和扩繁,建立一批良种扩繁基地,每个基地2000亩。粤西蔗区建立省级良种选育及示范繁育中心,建设一批良种扩繁基地,每个基地2000亩。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

桂中南蔗区,建立2个具有一定规模、配套服务较完善的糖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滇西南蔗区,改造20个糖料科技服务中心(站)。粤西蔗区,完善和提高重点县(市、区)甘蔗良种与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20个重点镇建立建全农技服务体系。

相关文章

  • 室内养花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
    室内养花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

    花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氧气,因此,良好的通风环境对花卉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植物需要的物质,良好的通风,将不断地补充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从而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使花卉生长健壮。如果花卉长期生活在阴暗、密闭的环境中,就会使有机物的合成受到限...

    503 种植常识 农作物种植管理
  • 苦瓜化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
    苦瓜化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

    苦瓜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是一种健康的绿色蔬菜,具有清热解暑的良好功效。虽然苦瓜的口感甘苦,在市场上的受欢迎度也不如黄瓜、茄子等蔬菜,但依然无法阻挡苦瓜的种植趋势,目前苦瓜在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种植。而在种植苦瓜的过程中,多数人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苦瓜明明长势很好,为何却不见结瓜?多数原因是出现了苦瓜化瓜...

    1140 农药肥料品牌
  • 如何套栽黑木耳
    如何套栽黑木耳

    林地、蔗田、瓜棚等挂袋套栽黑木耳,是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它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种植场地空间,不争地,不占房,而且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环境与黑木耳要求的生态条件相近,产量和质量都比室内栽培好。套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场地选择:选择近水源、背风向阳的林地、果园、玉米和葵花田间、蔗...

    443 农业种植禁忌 农作物种植
  • 早熟、质优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豇豆
    早熟、质优豇豆新品种――白沙7号豇豆

    该品种蔓生,叶肉厚,色深绿,分枝早而适中,主蔓结豆为主。荚长60―70厘米,宽1厘米,厚0.9厘米,单荚重35―40克,荚色翠绿,肉厚质脆,味甜。种子红褐色,千粒重150克。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植55天,夏植35天左右,持续采收30―35天。较抗花叶病。大田示范一般亩产1800公斤。适宜我省种植及华...

    2880 农业种植教程 农作物种植
  • 早熟菜用毛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早熟菜用毛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菜用鲜毛豆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欢迎,特别是早生75、台湾75毛豆是目前鲜食和速冻出口创汇最理想的品种,一般鲜豆荚500-600公斤/667m2,提早上市经济效益较好。我们经过几年的种植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播种育苗...

    1024 种植科普 种植方法
  • 盆花秋天的养护管理方法
    盆花秋天的养护管理方法

    浇水施肥秋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盆花水分蒸发缓慢。一般可每天浇一次水,若浇水过多,植株容易发生腐病,造成叶黄脱落;浇水缺乏,则会呈现叶片发蔫下垂,植株生长衰弱。浇水以坚持盆土见湿见干为宜。秋季多数盆花正处于旺盛时期,通常情况下,每隔10天追肥一次腐熟稀薄液肥。对于秋季开花的盆花,如桂花、菊花、大丽...

    2537 种植知识 种植常识
  • 涝灾玉米田间管护
    涝灾玉米田间管护

    排水清淤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受淹时间越长,受害越重,受淹越深,减产越重。因此,对水淹出现涝渍的田块,应及时疏通地头排水沟和腰沟,迅速排出田间积水,无法靠水渠排水的田块,用水泵或人工排水,降低土壤湿度。科学扶苗当玉米苗倒伏度在30°以下的田块,应将玉米向倒伏反方向轻轻扶起,并在反方向用脚...

    1607 种植技术大全 农作物种植管理
  • 兰花无土栽培技术
    兰花无土栽培技术

    缙云县山青水秀,历来为兰花分布重点地,自然分布于海拔300~1200m的山地,当今人工栽培兰花已蔚然成风,为优化、美化人居环境、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为适应优质快繁的需要,除传统常规栽培外,我们还应用和推广无土栽培技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1兰花无土栽培的优点一是不受基质种...

    1852 农作物种植技术 种植科普
  • 如何提高坐果率?
    如何提高坐果率?

    桃落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高坐果率?(1) 桃落果时期及原因:桃落果一般有3个时期,第一期在花后1—2周内,主要由于缺乏授粉受精条件,花期或临开花前雌蕊受冻,10日后可造成落果。第二期落果在花后3—4周,子房膨大如银杏大小时,主要是由于受精不完全,胚的发育受阻,幼果缺乏胚供应是激素而引起。第三期落果...

    2064 农作物种植技术 种植常识
  • 蚕豆增产技巧
    蚕豆增产技巧

    栽高垄 冬种蚕豆经常会遇到“烂冬”、“春渍”等灾害,影响出苗及正常生长,故应改平畦播栽为高垄栽种,通过高垄栽培,增强土壤通透性,减轻灾害损失促高产。去主茎 适时将主茎除去,使养分集中供给冬前分生的次生茎,促进蚕豆次生茎翌年多开花,多结果。去主茎的时间要在元月初,方法是用刀从主茎离地10厘米处割下。喷...

    384 农作物种植技术 农业种植教程
  • 莲藕栽培技术
    莲藕栽培技术

    (1)品种藕的品种很多,按对水层深浅的适应性可分为浅水藕和深水藕。浅水藕适于20―50厘米水层的浅塘或水田栽培,称为田藕。田藕大多为早熟品种,如苏州花藕、杭州白花藕、湖北六月报、安徽雪湖贡藕、娃娃藕等。深水藕适于70―100厘米水深的池塘或湖荡栽培,称为塘藕。塘藕大多为中晚熟品种,如江苏美人红、小暗...

    1155 农业种植注意事项 种植技术
  • 猕猴桃品种--翠玉
    猕猴桃品种--翠玉

    品种来源:翠玉是从中华猕猴桃野生资源中选出的优质耐贮品种。2001年9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性:植株生长势较强,嫩梢底色绿灰,有白色浅茸毛,一年生枝棕褐色,皮光滑无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黑色,皮孔纵裂有纵沟。叶片厚,正面深绿色,蜡质多,有光泽,叶背面浅绿色,白色茸毛,叶形阔椭圆形...

    2850 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大全
  • 苹果树“三下子”修剪法
    苹果树“三下子”修剪法

    冬剪后,特别是开张角度后。树冠内部极易萌发生长较多韵背上枝,这些枝如不加以控制,将生长点旺盛,从而削弱母枝,延长枝的生长,而且破坏单轴延伸扰乱树形,使树冠郁闭,通风通光不良,进而影响花芽分化和果实品质的提高。所以,处理背上枝,采用“三下子”修剪法,可有明显的效果。1、疏剪 首先将主枝、辅养枝基部20...

    323 种植科普 农作物种植管理
  • 5-6月脐橙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5-6月脐橙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一、保果五、六月是脐橙生理落果的高峰期。脐橙的生理落果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发生于谢花后,小果连果梗一起脱落,俗称第一次生理落果;第二次发生于谢花后30天左右,此次落果主要是因为营养竞争和激素缺乏造成。由于今年是“小年”,因此保果显得尤为重要。可根据实际情况喷施“狮马牌果宝”等叶面肥或采取环割等措施保果...

    857 种植常识 农作物种植
  • 夏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夏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大致经过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成熟期八个生育时期。生育天数,早熟品种90~95d,中熟品种95~105d,晚熟品种105d以上。要夺取夏玉米高产、稳产,必须从合理选用增产潜力大的紧凑型玉米品种、适时套种、抢茬早播、合理选择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综合...

    2099 农业种植注意事项 农作物种植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