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编号:豫审麦2017024
品种名称:洛旱19
申请单位:洛阳农林科学院
育 种 者:张灿军、吴少辉、张学品、杨洪强、冯伟森等
品种来源:周麦16/洛旱7号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8.6~230.1天。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灰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抗寒性一般,抽穗早;株型半松散,株高68.1~79.7厘米,抗倒性一般;长方型穗,穗下节长,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根系活力强,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平均亩穗数33.9~38.6万,穗粒数35~36.5粒,千粒重40.8~45.5克。
抗旱鉴定:2013~2015年度洛阳农林科学院抗旱性鉴定:抗旱级别3级,抗旱性中等。
抗病鉴定:2013~2015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4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4.20%,容重808g/l,湿面筋含量29.0%,降落数值412s,吸水量65.2ml/100g,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1.6min,弱化度167F.U,沉淀指数62ml,硬度67HI,白度70.9%,出粉率70.4%;2015年检测,蛋白质含量13.03%,容重800g/l,湿面筋含量26.8%,降落数值449s,吸水量63.3ml/100g,形成时间2.3min,稳定时间2.7min,弱化度159F.U,沉淀指数61ml,硬度65HI,白度72.9%,出粉率69.4%。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度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 11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02.5公斤,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7.0%,差异极显著;2014~2015年度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11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33.7公斤,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7.8%,差异极显著。
2015~2016年度河南省旱地生产试验,12点汇总, 11点增产,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376.6公斤,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和播量: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20日,最佳播量8~10公斤/亩,晚播可适当加大播量。
2田间管理:施肥可按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可每亩施纯氮9公斤、纯磷6公斤、纯钾6公斤。可采用一炮轰的方法;抽穗至扬花期进行“一喷三防”,重点防治赤霉病及蚜虫;注意适时收获,防止遇雨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麦区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