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因其外形似鸡腿而得名,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利用姬菇、平菇的下脚料和生产姬菇的旧大棚生产鸡腿菇,60平方米的菇棚可以生产鸡腿菇1500~2000千克,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经济效益可观,具体措施如下:
培养料的选择与处理
菇类的下脚料和棉子壳(无棉子壳的可选择玉米芯,但必须经玉米粉碎机粉碎)。
培养料的配方
棉子壳或玉米芯30%~40%,菇糠60%~70%,生石灰7%~8%(外加)。料水比为1∶1.5~1.6。
堆积发酵
按配方要求将培养料称好,将生石灰均匀撒在主料上,然后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将拌匀的料堆成宽1米、高0.5~1米,长度不限的料堆。用直径5厘米左右的木棍在料堆上插孔,每孔间隔40~50厘米,以利于通气。然后覆盖草帘,待料内温度自然上升到65~70℃时,进行第1次翻堆,内倒外,外倒内。24小时后再翻堆1次,如此进行,翻堆4~5次即可。基料发酵成功的标准为:料内补嗜热好氧微生物如放线菌生长均匀,料有特殊的酒香味。
基料的装袋与播种
原斜经堆积发酵处理后,可进行装袋与播种。采用3层菌种2层料的层播方式进行播种,播种量一般为料重的12%~15%。装好袋后在原种部位扎10~12个小孔。
堆垛发菌
装完的菌袋可堆在院内或房前,高5~6层,堆好垛后,盖草帘,注意垛与垛之间留空隙,温度控制在20~26℃,料温不能超过30℃。若温度达到30℃,要立即倒垛,一般情况下,5~7天倒垛1次,1个月可发满菌袋。
开袋覆土
首先在菇棚内每隔30厘来挖90~100厘米宽、15~25厘米深的畦沟,然后将发好苗的菌袋的外层塑料袋全部脱去。将脱去菌袋的菌棒横向排放在畦沟内。注意菌棒前后左右应保留2厘米的间隙,然后在菌袋四周填满营养土,灌大水,让水浸透畦床,待水完全渗入后,再覆盖2~3厘米厚的营养土,并向畦面喷水,使畦面湿透即可。
出菇管理
鸡腿菇的出菇管理,关键在于菇场的通风、调湿、光线、温度和再覆土等环境条件的综合调控与有机结合。鸡腿菇出菇的最佳温度为18~22℃。出菇后温度掌握在16~18℃,不得超过22℃。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之间。(1)二次覆土。栽培后20~25天,畦面即可长满白色菌丝,菌丝进入扭结出菇阶段时进行二次覆土,厚度2厘来。每天喷1次水,出菇后不再喷水。(2)及时通风。出菇后,要加强通风。(3)适时采收。鸡腿菇应在菌环尚未松动脱落、菌盖未开伞前及时采收。头潮菇采收完后,及时清除菇床残留的菇蒂,然后浇大水1次。
●山东省栖霞市杨础镇农技站(265312)贾振样
李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