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内容白灵菇又名白阿魏侧耳,学名Pleutortus eryngii Var.nebrodensis,是近年来人工驯化的珍稀食用菌。它以其洁白亮丽、菌肉肥厚、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而得以不菲的价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现将其生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 栽培原料及菇房的处理
1、菇房处理 栽培白灵菇所用菇房一般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大棚等,种菇前景最好能揭膜晒棚2周,料进棚前再用药剂熏蒸1次,一般房屋需整理粉刷后才可作为白灵菇出菇场所。并在料进入前药剂处理1次。
2、栽培原料处理 栽培原料一般选用当年新鲜、无霉变棉籽壳,对有结块的棉籽壳要挑出来进行压碎处理,并在太阳下曝晒2天,麸皮玉米粉等辅料要求无霉变无虫蛀。
二、 栽培料的配制及灭菌
1、栽培料的配制
(1) 棉籽壳100kg、玉米粉5kg、麸皮5kg、石灰3kg、石膏2kg。
(2) 棉籽壳100kg、玉米粉5kg、石灰3-5kg。
2、堆制发酵 堆制发酵时料最好在300kg以上,堆太小,不易升温,发酵不透;堆太大,中间缺氧,而且翻堆操作不便。发酵料拌水60%-65%,并加石灰2%,PH值8-8.5;堆高1.2-1.4m,宽1.1-1.5m,长度不限,建好堆后,打孔通气,孔距30cm,堆上方打1排,侧面2-3排。发酵时间视温室而定。温度高时,时间可短一些,以7-8天为宜;温度低时,可适当增加天数,并加盖塑料薄膜。发酵过程中,注意翻堆,每隔1天1次,发酵透的料应呈棕褐色,无酸臭味。
3、装袋灭菌 发酵好的料需重新测水分,并调至55%-60%,PH值8-8.5,不足时加石灰调整。塑料袋选用17cm×33cm规格的折角乙烯袋,装0.75-1.0kg湿料,手工装料时,边装边用手压紧,机装时可根据机器动力情况掌握紧实度。将装好的料在高压下灭菌2-3h,或常压下灭菌14-16h,注意灭菌要彻底。
三、接种培养
等灭好菌的菌袋冷却到30℃时,移入接种帐内,甲醛熏蒸后,3人1组,两头接种,接种量以能覆盖菌袋表面为宜。接种过程中,注意人员及器具的消毒,不要造成人为的杂菌污染,接种后将菌袋放在室内培养。无条件的可将培养室与出菇室合并使用。接种后前3天不要动菌袋,1周后翻垛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将有杂菌的清理出去。晾干灭菌后可再次使用。培养过程中注意避光,空气湿度应在65%以下,温度尽量保在25-28℃。45-60天后,菌袋可发满,满袋后可转入出菇阶段。
四、出菇管理
待菌丝发满后,再使菌丝进行1周的反丝生长,使菌丝发透,然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或将出菇棚进行反向操作,白天盖草帘,晚上揭草帘,并加大通风,进行低温刺激,结合喷水促进菇蕾形成。等菇蕾拇指大小时,进行开袋处理,进一步加大水分使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尽量保持在8-15℃,当白灵菇长至乒乓球大小时,进行挽袋,将白灵菇放出袋口,并增大通风量,以保证菇形正常。当通气不足时,白灵菇易出现畸形,或高脚菇。同时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在白灵菇上,防止菇体因失水过多而开裂。
五、及时采收清理菇房
当白灵菇长至八成熟时,及时采收,防止孢子散落,影响产量及质量。一般每袋可产1个菇,每菇重量为150-250g,只出1潮菇,但经过进一步的管理可出2潮菇。白灵菇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干净,防止污染。白灵菇菇体洁白,肉厚,含水量较低,有利于运输。采收后,及时包装鲜销或加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