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稻-薯-菜”新模式渐受欢迎
该模式接茬紧密,比常规模式多产一造菜,效果明显
本报讯(记者黄享荣通讯员陈伟年)近日,记者在惠东县铁涌镇采访时了解到,在当地农业部门的主持下,该镇正在发展一种“稻-稻-薯-菜”的种植新模式。即在一年里,除种植两造水稻和一季冬种马铃薯外,还抓紧茬口,抢种一季蔬菜。当地农民称,这种模式的推广使用,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经济收益。
惠东县农业局长曾伟坤告诉记者,铁涌是惠东重点发展冬种马铃薯的专业镇,有着比其它镇更好的光温气候和土壤肥沃资源优势。为此,近年来该镇都会赶在其他产区之前将晚稻收割完毕,提前安排冬种马铃薯,致使马铃薯采收上市早,2月份便可收获完毕,而这时候早稻的播种抛秧时间还没到,可为继续种植一季蔬菜提供了时空条件。
曾伟坤说:“从2月初到4月中旬大约80天时间,铁涌农民便抓紧茬口,抢种一季叶类蔬菜,而这段时间其他很多地方都还在进行冬种马铃薯的后期收获工作。这正是铁涌能够发展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的‘先天优势’。”
铁涌镇委副书记罗育涛也对记者表示,发展“稻-稻-薯-菜”的模式关键在于“抢时间”。为了能够节省种植时间,该镇的农户一般选种的都是一些早熟的优质水稻品种,比如华航丝苗等,这样能尽早结束水稻收获期,加上当地冬种马铃薯的生长周期也相对更短,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赶在早稻抛秧之前种植蔬菜。
罗育涛说:“为节省时间,蔬菜育苗不是在常规的大田里,而是采用秧盘育苗的方法,这样可以一边收获马铃薯,一边进行蔬菜育苗,待马铃薯收获完毕,及时整地,直接将蔬菜秧苗进行移植大田,并加强肥水管理。而且,秧盘育苗可以控制温度,从而提高成活率,生长整齐,质量较好。”同时,当地不少农户对这种新模式也表示肯定。铁涌镇溪美村的一位方姓农户对记者说,原来收获完马铃薯后闲置的田地,现在种上包菜、黄瓜、青椒等生育期较短的蔬菜品种后,又可以增加一笔额外收入。
据悉,目前铁涌镇的这种新模式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罗育涛说,从2005年以来,全镇共有300多亩稻田采用了这种模式,带动了10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而且规模不断扩大。
此外,当地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有利措施来鼓励推广这种模式。比如为当地稻田多修水渠,保证蔬菜种植必要的灌溉条件;为农户提供农机补贴,发展农业机械化节省人工成本;引进推广生育期短、品质优良的水稻和蔬菜品种等等。罗育涛表示,该模式经过示范成功后不断总结,在未来几年将得到更完善的发展与大面积推广。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