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农机以及农业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而以农户为经营体制的生产模式却对农业栽培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仍显得力不从心。如:①以株型紧凑、棒小耐密的户单四号留苗习惯对待松散型大棒宜稀品种。②不分区域,不分作物,盲目套用“一炮轰”,加大了成本,降低了产量。③养分供给不平衡,违反了玉米需肥规律。④不重视农家肥的施用,土壤有机质逐趋下降等。总之,配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普及相对较慢,优良品种丰产潜力得不到发挥。
良种良法要配套
对于玉米,有着与其它作物不同的需肥比例,而供肥能力又千差万别。很多农户不顾当地生态条件,一味追求高产新特品种,忽视品种特征特性。故而,抱怨“秋不如夏”,个别农户亩产500公斤以上就很满足了。至于吨产田,则认为是夸大其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当然,作为新品种,首先是商品,所以需经市场炒作促销,故难免有被经济利益激素催熟品种特征特性的失真之言。片面宣传种子作用,淡化生产技术措施在增产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即使是良种良法结合了,也还应受到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营养供给很重要
至于常规肥料的施用归纳起来主要有:①施用量偏低。通常在有机肥匮乏的前提下,氮素单一偏高而综合养分不足,是生产上的常见谬误。②追施次数偏少,往往后期脱肥减产。因此,要提高玉米产量,最主要是先解决合理密植,增加施肥量和追肥次数,优化肥料类型,平衡养分。针对农业个体经营现状,加大对农业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送技术入户上田间服务,尽快使良种良法相配套。可喜的是复合肥的用量已逐年加大,渐为生产上重视。相信,玉米生产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水平也会有一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