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园土壤管理现状
众所周知,土壤是果树存活的载体和多种养份供应的主渠道,是影响果树生长的最基本要素。土壤的性质对果树的生长发育、结果寿命、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和各种栽培措施的效果都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现行的土壤管理制度中,清耕制占很大的比例。清耕制以灭草、破板、深翻为基本手段,北方多采用冬春深刨树盘,生长季节多次中耕灭草,灌溉和降雨后及时中耕破板等措施,试图让果园内只长树不长草。我们知道,浅层土壤中的毛细根是果树的主要吸收器官,而清耕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大量损坏毛细根系,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因过度消耗而明显不足,造成土壤有机质严重匮乏,导致树体早衰减产,果实品质不断下降。
二.生草技术发展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地有计划种草,并对相应的技术加以规范与完善,形成一种制度。因为草是这一制度实施中的基本物质条件,生草的过程既是对土壤的耕作过程,也是培肥土壤的过程。在日本,长期生草的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以上,土壤质地疏松,呈黑褐色,肥力明显提高。这些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国家,已将矮化密植的苹果栽培技术与生草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今后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在本国提倡并向世界各国推广。
我国果园的立地条件一般较差,如山地果园土层薄、肥力低,并常受干旱的威胁;较肥沃地块,由于滥施化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而使土壤理化性状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传统的清耕制,更是雪上加霜。辩证管果法创始人刘全保,经过多年实践,在全国率先提出水地、旱地果园实行自然生草制,经过宣传推广,并在广大果区实践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内以生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果园土壤管理制度有:自然生草制、人工种草制及覆草制三种发展趋势。覆草制是在果园行间、株间地带,覆盖上作物秸杆、死草和麦衣等植物整体或局部,土壤长期不耕翻,可以培肥地力、保土保墒。自然生草制是在果园行间、株间,任其自然生草,利用活的草层进行覆盖,再清除恶性草(直立生长、茎秆易木质化的草,如灰条等),人为调节生草量及其高度来控制树体生长,土壤长年不耕翻。而人工种草制则是在果园行间、株间等空闲地带,人工播种适宜本地草种,维持多年后进行翻压,使地下草、地下根全部腐烂肥田,融果园施肥、生物覆盖、改善树体生长环境、提高果实品质及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一体,省工省钱、简便易行。
果树为多年生高效经济作物,这一特性决定了选择实施果园土壤管理制度时,优先考虑它是否有利于果树长期实现优质丰产高效的目的。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生草制优于覆草制。因为覆草需要投入大量劳力采集覆盖物,并将其运到果园,再逐行或逐树盘进行覆盖,而且秋季雨量大时,覆草吸收不了多余水分,使水分蒸发困难,地下湿度大,造成秋梢生长;而生草果园就地取材,相对减少了劳动投入量。
生草方面,人工种草制与自然生草制各有利弊。自然生草制具有产草量大,草种资源丰富,能缓慢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通透性等优点;缺点是产草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草的密度及覆盖率较低,而且多数为禾本科,容易出现与果树“争氮”现象,常使果树叶黄枝弱,需要适时适量补充氮肥。人工种草制的优点有:草的繁育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到种子采收,都有一系列科学的规范措施,因而产草多,速度快;第二、种草所选育的优良草种均具有生长速度快、匍匐生长耐踩踏;第三、所选草种多为禾本类、豆科及十字花科等,它们相互弥补,可快速增加土壤有机质及矿物质营养,一般情况不需补肥或少量增施磷钾肥即可。缺点是干旱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易出苗,而且人工种草的草种单一等。
因此,我们提倡自然生草及人工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