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又名花跳、跳鱼,隶属于鲈形目、弹涂鱼科。弹涂鱼虽然个体偏小,但其肉味鲜美独特,营养极为丰富,深受城乡消费者喜爱,且供不应求。因此,该鱼产业化养殖、规模开发前景广阔。从本期起,本报将分期刊登其人工养殖技术,以期对广大养殖户在养殖生产中有所借鉴。
一、苗种来源
弹涂鱼的繁殖期,一般为每年的4月~9月,每尾性成熟的亲鱼可产球状卵1万粒~1.5万粒。夏秋季可看到大批量的鱼苗出现于海水比重1.008~1.015之间的江、河、海汇合地带,进行索饵觅食。天然鱼苗的采捕期在5月份~9月份,但以6月~8月为佳,尤其是初夏涨潮后,在河口入海处的浅滩(滩涂)、积水潭以及有行人脚印形成的水堀中,可利用小型手抄网捞取3厘米~5厘米长的小苗,作为常用养殖种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进行人工、半人工、全人工育苗与增殖来解决产业化规模养殖的种苗不足问题。
二、池塘养殖
1.场址选择
养鱼池四周应无工业污染(特别是油污、有毒废水、农药、脏物等)源排入,且有常年适量淡水源注入,海水比重适中,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潮差大,风静浪平内湾的中高潮区较好。滩涂平坦且应有一定的比降(一般为1∶1000),为泥质或泥沙质粘性土结构,适宜底栖藻类繁殖和弹涂鱼生活生长及有利于建筑池堤。供水、供电有保障,交通便捷。
2.池塘面积
每口养殖池塘以1.5亩~15亩为宜,一般以3亩~5亩、6亩~8亩者为多。若过大,则日常管理不方便,且难以一次性放足种苗。过小不利于弹涂鱼栖息生长,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上不去。所以有必要作全盘考虑并谨慎对待。
3.池堤池滩
弹涂鱼的养殖池与其它鱼虾养殖池相类似,池底滩涂应高于低潮线,且平坦,以便于排水、搁池、晒底滩和施肥培植底栖硅藻。每口池子应设置进排水调控闸门各一座,池底部、特别是池沟须向闸门处倾斜,并在池滩中央设一条2米~3米宽、连接闸门处的深沟(一般为30厘米~50厘米深),以利于进排水调控。底部滩涂地质以较软的粘性土为佳,要有利于鱼类进出入活动栖息和便于藻类繁殖,松壤土则次之。四周池堤应构筑高些,有条件最好另外加一道拦围网或其他作防逃设施,以防备弹涂鱼逃逸及有害物的入侵。
三、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弹涂鱼主要以底栖黄褐色硅藻为食,其次是蓝绿藻,一般不直接摄食米糠、豆饼粉、花生饼粉粒与鱼浆等动物性饲料,也未发现互相残食现象,惟独有良好充足的藻类,才能促使弹涂鱼正常生活和快速生长。故如何使池底、滩面有利于藻类繁殖长成,乃是每位养殖生产经营者必需想办法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放养前必须做好“清池、晒池、整滩、消毒、除害、施肥、培植基础饵料”等六大常规工作。如已经过多年养殖、有机沉积物较多的老鱼虾池,投施基肥量宜少不宜多,一般在池底曝晒至龟裂后,每亩撒施15公斤~30公斤米糠,注水5厘米~10厘米,几天后即可放苗养殖。对新建成的鱼池塘,每亩应加施经堆放发酵消毒的干鸡、猪粪40公斤~50公斤,具体操作,可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加水水深以2厘米~8厘米为佳。
四、苗种放养
弹涂鱼养殖的苗种放养要求一般与其它鱼虾类苗的放养要求一样,主要需把握住以下四个方面:
1.放养时间
春夏季进行养殖,放苗期以4月~5月为佳,若是夏秋季养殖,其放苗其则应为6月份~9月份为宜。
2.苗种质量
苗种的质量与养殖存活率、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抗病率、生长、成鱼质量、产量、效益等要素密切相关,所以要把握住选购苗种的质量关。鱼体眼部眼球、胸鳍、背鳍、尾鳍完整无缺损,无机械性损伤,无细鳞脱落,体表湿润色泽鲜明,小个体均称,活动爬行弹跳力强、无病变的健康壮苗为佳。
3.苗种运输
1厘米~2厘米的小规格人工幼苗,一般常用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薄膜袋,每袋装水1/3,然后放入鱼苗、充入氧气,扎紧袋口不漏气,袋外面最好包装上纸板箱,封箱上车排列整齐,可长途运输,每袋装苗量为4000尾~6000尾,运输48小时,成活率还能确保95%至100%。若是3厘米~5厘米的中、大规格自然苗,可以采用装运成鱼上市销售的方法进行,运输48小时,其成活率也可达到95%至100%。
4.放养密度
1厘米~2厘米的小规格幼苗,其亩放苗量在1000尾~15000尾左右;3厘米以上规格的中苗,亩放苗量6000尾~8000尾左右;5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苗,亩放苗量为3000尾~5000尾为宜。
人工养殖,一般鱼体长到5厘米~10厘米时,是其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其后生长速度趋向缓慢,由于弹涂鱼渐渐长大,又有钻洞穴居的生活习性,所以不易捕捉,放养后也较难再进行分养。虽然未发现弹涂鱼有相互残杀的现象,可以陆续投苗放养,但生长个体不均,所以要求养殖户最好在短时间内将种苗放足为佳。高密度的养殖会导致池内藻类供应不足,而使弹涂鱼生长缓慢,最终会导致商品鱼个体规格偏小、体瘦而质量差、产量上不去、成本增大、养殖效益低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