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联勤部北联农技站 陈亦章
1996年全国水稻抛秧2300万亩,1997年4700万亩,1998年达到7000万
亩。我国南方发展很快,但在我国北方推广抛秧技术速度相对较慢,究其原因
主要是北方盐碱地多,土壤PH值高;春季气候干燥、风多、风大,给育秧和
抛秧都带来了不少困难:一是塑料钵盘育秧,每穴土快小,易干旱,肥料相对
不足,要培育出象旱育秧一样素质的秧苗比较困难;二是影响抛秧均匀度及秧
备入土深度,影响产量;三是影响秧苗成活,补秧工作量大。为解决以上难题,
从1995年起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
一、培育壮秧
在钵盘育秧每穴土块较小,养分、水分有限,如何培育壮秧,我们进行了
四个营养配方,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和两个规格秧盘的育秧试验,其结果:1、
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营养土配方,秧苗既黄又弱,基本上没有分蘖;
采用5%~6%调酸营养剂,10%发酵过筛牛粪,84%~85%过筛渔塘土的秧苗也
比较弱,分蘖率只有20%,采用5%~6%调酸营养剂,23%发酵过筛牛粪,71
%~72%过筛渔塘土的,播种浇底墒水后,营养土凸起,抛秧时秧苗窜根;采
用5%~6%调整酸营养剂,23%发酵过筛猪粪,71%~72%过筛渔塘土的,浇底
滴水后营养土不凸起,秧苗素质最好,在三叶一心期测定,秧苗茎基宽3。4m,
单株根数15条,分蘖率达32%。2、采用水育秧方式(在秧苗出齐后以水养苗)
管理,秧苗素质差,在三叶一心期,秧苗株高达13cm,茎基宽只有2.4mm,单
株数只有8条,没有发生分蘖。而采用旱育旱管方式的,秧苗素质好,三叶一
心期,秧苗株高1O.7cm,茎基宽3.4mm,单株根数15条,分蘖率32%。3、采
用423孔秧盘育出的秧苗素质和抛后秧苗直立率都高于561孔,但423孔的秧
盘用量比561孔的增加30%,一次性投资较大。
根据上述试验,我们认为在北方进行钵盘育秧要适当增加营养土的肥料用
量,最好用酸性肥料。秧苗的温度和水分管理采用旱育稀植技术育秧的原则与
指标,浇水次数适当增加。
二、抛秧质量
水稻抛秧田间无行,株距也不规则,均匀度差,入士浅等,平躺、倾斜秧
亩占70%~80%,这给抛后秧苗成活,分蘖成穗及产量等影响大,特别是对北
方稻区抛后秧苗成活影响更为突出。因此,提高抛秧质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
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试验研究。
(一)抛秧密度 我们按亩抛1.35万穴、1.62万穴、1.89万穴、2.16万穴、
2.42万穴等五个处理。结果是,随着抛秧密度增大,有效分蘖期缩短;亩穗数
与抛秧密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成穗率、穗粒数则呈不显著负相关,千粒重则
呈显著负相关。在唐山滨海盐碱地,亩抛2.43万穴、7.29万基本苗的产量最
低,与其它处理呈极显著差异,其它处理间的产量也有差异。试验结果说明:
在一定范围内,亩产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目前,抛秧密度在旱育稀植适宜
密度的基础上增加10%左右较为适灾。
(二)抛秧均匀度 我们用秧苗空穴面积的大小来表示抛秧均匀度,空穴面
积越大,均匀度越差。我们设计了空穴面积729cm2、900cm2、2500Cm2、3000Cm2
等四个处理。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抛秧秧苗的空穴面积增大,产量
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呈极显著差异,当空穴面积大于900cm2时,对产量就
构成极显著的影响;当空面积小于900cm2时,对产量影响大。因此,提高抛
秧均匀度,应采取定点放苗,定亩配盘,分次抛秧的方法,第一次抛70%,第
二次抛25%,留下5%作为甩苗补稀用。面积大的田块在第一次抛完后,用绳
子拉线,每隔3m留出40cm宽的作业道,将作业道上的秧苗补稀处,尔后进行
第二抛秧,最后全田疏密补稀作业。
(三)抛秧秧苗入土深度 为了摸清秧苗不同入土深度对秧苗成活,分蘖成
穗及产量的影响,我们在唐山用同一品种、同一基本苗,设计了入土深度3cm
和2cm(模拟直立苗)、1cm(模拟倾斜苗)、0.5cm(模拟平躺苗)的试验。其结果:
秧苗入土0~0.5cm的亩产只有445.7kg;入土1cm左右的,亩产575kg;入土2cm
左右的,亩产609kg;入土3cm左右的,亩产588kg。根据试验结果分析,造
成秧苗入土浅的产量低的主要原因:北方气象条件,使入土浅的秧苗极易死亡,
秧苗分蘖质量下降,成穗率低,穗型不整齐,穗小,千粒重低,产量低。因此
在北方适当增加抛秧秧苗入土深度,是提高抛后秧苗成活率,减少无效分蘖,
提高穗的整齐度和千粒重有效途径,是抛秧栽培成败的关键。
(四)增加抛秧秧苗入土深度的办法 1、把握好水耙后的抛秧时间(沉浆时
间)。据试验,粘性土壤,水耙后24小时抛的最好,砂性土壤要随耙随抛。2、
要早抛适龄秧。以3.5~4叶,苗高12cm左右为宜。3、抛高必须3m以上。4、
抛秧时,田面水层要小,田面根茬,杂草要捡净以汪泥水状态为宜。5、抛秧
时风力要小,当风力大于四级时,应停止抛秧。
(五)半机械化抛秧 目前国内现有抛秧机抛高达不到农艺要求(抛高3m以
上)的情况下,采取改造旧插秧机,机载秧苗人工抛秧的办法,仍是一个有效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但在改造旧插秧机时,应在船板后安装2.3m长1OCm
见方的小压杆,以便拥泥平沟,提高抛秧质量。
三、抛秧稻水层管理
我们前期及中后期的水层管理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是:1、抛后四天内
保持汪泥水或3cm左右水层的,秧苗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5.8%和84.6%,
而抛后四天内不灌新水的秧苗成活只有65.5%;水层5cm的秧苗成活率只有
1.3.3%。因此,在生产上应采取抛后四天内灌新水,田面保持汪泥水状态。2、
为解决抛秧稻无效分蘖多,易倒伏的问题,在分蘖期保持3~5m浅水层,促进
分蘖;当亩茎数达到计划穗数80%时开始烤田,以脚踏不陷、叶色退淡为准,
以控制无效分蘖;穗分化后实行间歇灌溉,每次灌水5~7cm,自然渗干后再灌
新水,只在减数分裂期及抽穗杨花期保持5cm左右水层;收获前10天排水落
干。
四、施肥试验
为探索出适合抛秧稻生长发育的施肥方法,我们在张家口和唐山就中熟品
种和晚熟品种分别制订三个施肥方案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我们认为抛秧稻
的施肥总量与机插、手插的相同。施肥方法宜采平衡施肥与调控施肥相结合的
方法,即基肥N30%、P70%、K60%;蘖肥N40%;穗肥N30%、P30%、K40%。
基肥采取全层施肥法。蘖肥分三次,第一次促蘖肥N20%,在秧苗活棵、建立
水层后,尽量早施;保蘖肥N10%,在第一次施肥后过10天施,接力肥N10%,
根据苗情进行找补。穗肥根据穗分化进程,分早穗肥、中穗肥和晚穗肥。主要
依据苗情确定施肥期和施肥量,坚持不黄不施,早黄早施,黄重多施,晚黄晚
施的原则;结合施穗肥适当增施钾肥。早穗肥,适用于生长量不足的田块,起
到保蘖、增加枝梗和颖花数,长大穗的作用,但这时期施肥易使节间拉长,有
增加发病率和倒伏的危险。中熟品种不施为好,晚熟品种应通过水层管理予以
协调,亩施N3.5~4kg。中穗肥,可促进颖花分化,防止枝梗退化,增加粒数的
作用,亩施N3~3.5kg。晚穗肥,适用于生长过旺的田块,可防止脱肥早衰,亩
施N2~2.5kg。 (邮编:1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