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病条件有哪些?
植物资料网解答:
小麦赤霉病发病条件。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小麦抽穗扬花期下雨易发生赤霉病。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1、高湿环境:凡能引起田间湿度变大的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小麦赤霉病。小麦扬花期遇雨,会造成田间湿度增高,有利于诱发赤霉病的发生。另外,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等,也会造成田间湿度增大,也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2、前茬为玉米的田块:前茬为玉米的田地及周边田块,因秸秆还田量大,有利于病菌积累,发生赤霉病的机率也较大。也是赤霉病重点防控对象。
小麦赤霉病流行与种植地域有密切关系: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会降低小麦的抗病能力,常会引起小麦赤霉病流行。另外,玉米小麦轮作,玉米杆还田量大和带菌残渣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流行提供大量菌原。
小麦扬花期遇到足量足日的降雨会发病。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素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发病重。
抽穗扬花期下雨或连续两天以上阴天,高感病品种。
高温高湿容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菌北方地区麦收后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种子也可带菌越冬。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进而侵害颖片两侧薄壁细胞以至胚和胚乳,潮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