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虫是什么样子的,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植物资料网解答:
当玉米抽雄后,尤其是扬花期,气温适宜,繁殖更快,为玉米蚜为害盛期,少数有为害玉米雄穗,造成植株死亡。玉米蚜主要集居在玉米苗期群居在心叶内,刺吸为害,随着植株生长在新生的叶片上为害,孕穗期在剑叶内和叶鞘上为害,边取食汁液,边排泄大量蜜露,覆盖叶面上的蜜露影响光和作用,易引起真菌寄生,被害植株生长势衰弱,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每年发生20代左右,每年3~4月随着气温上升开始活动,主要危害小麦的心叶。5月产生有翅蚜,迁向春玉米田定居危害。6月中下旬小麦临近成熟前迁飞至夏玉米的心叶内危害。夏玉米扬花期,营养丰富,是玉米蚜虫严重危害期。8~9月在夏玉米的叶片、雌雄穗上大量发生。如遇干旱或降雨量低于20毫米,易导致玉米蚜大发生。暴风雨对玉米蚜有抑制作用。玉米蚜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蜘蛛、瓢虫、食蚜蝇等。
蚜虫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庞杂、个体较小、繁殖能力快和分布范围大。蚜虫主要分布在蔬菜的叶背和幼茎生长点,主要吸取汁液为食,致使叶片弯曲变形,有的会变黄,产生虫洞,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其中蚜虫分泌的蜜露可以诱发多种病毒感染,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果。而蚜虫又是病毒传染的传播者,对蔬菜的产量影响很大。早期蚜虫的数量增长较慢,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春末夏初时形成第1个危害高峰期。经过高温雨季,天敌增多,食粮缺乏,秋季开始逐渐增多,形成第2个危害高峰期。
玉米蚜虫又叫玉米蜜虫、腻虫等,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蚜虫除危害玉米、高梁、大麦、谷子、水稻等作物外,尚能在狗尾草、马唐、雀稗、芦苇等杂草上危害。玉米蚜虫以成、若蚜刺吸植物汁液,苗期均集中在心中叶内危害。在危害的同时分泌蜜露,可在叶面形成一层黑色霉状物,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玉米蚜1年发生十几代,以成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春季4月开始活动,5月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玉米等作物田中为害,并以无翅蚜的形式进行孤雌生殖,繁殖多代。秋天再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冬小麦或杂草上为害、越冬。玉米抽穗扬花期玉米蚜为害进入高峰并持续1个多月。在气温23摄氏度左右,高湿但少雨时,有利于此虫的发生。瓢虫等天敌的数量多少。
春季4月开始活动,5月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玉米等作物田中为害,并以无翅蚜的形式进行孤雌生殖,繁殖多代。秋天再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冬小麦或杂草上为害、越冬。玉米抽穗扬花期玉米蚜为害进入高峰并持续1个多月。在气温23摄氏度左右,高湿但少雨时,有利于此虫的发生。
中国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0至20余代,在河南省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4月底5月初向春玉米、高粱迁移。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的增殖为害,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控制作用。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
每年3~4月随着气温上升开始活动,主要危害小麦的心叶。5月产生有翅蚜,迁向春玉米田定居危害。6月中下旬小麦临近成熟前迁飞至夏玉米的心叶内危害。夏玉米扬花期,营养丰富,是玉米蚜虫严重危害期。8~9月在夏玉米的叶片、雌雄穗上大量发生。如遇干旱或降雨量低于20毫米,易导致玉米蚜大发生。暴风雨对玉米蚜有抑制作用。玉米蚜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蜘蛛、瓢虫、食蚜蝇等。
玉米蚜每年可繁殖约10~20代。以成蚜或若蚜在冬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及根际处越冬。春玉米出苗后,迁至地上为害。6月中旬后,雌蚜系列产生第一代蚜虫,虫口密度升高,至大喇叭口期及扬花期,蚜量猛增。植株衰老后,随着气温下降,蚜量减少,产生有翅蚜,飞到寄主上越冬。
玉米蚜虫一年发生10余代,主要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5月中下旬开始向玉米上迁移。武威、金昌地区的玉米扬花期正值高温、干燥时段,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抑制作用。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