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小麦叶锈病进行综合防治?
怎样对小麦叶锈病进行综合防治?
叶锈病的防治原理和措施与条锈病基本相同。
1.选用抗叶锈良种
2.消灭当地早期菌源
麦收后及时消灭自生麦苗和杂草,减少越夏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在秋苗容易发病的地区,应避免过早播种;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过晚,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粉锈宁。它效果好、残效期长、用量低,无药害,既可用于拌种,又可用于叶面喷洒,具内吸治疗作用。其他如0.37%佛硅尿喷雾、叶锈特(RH124)、农抗120、叶斑清、三唑铜、菌毒必可等。
(1)拌种剂2%立克锈干拌种剂或5%速保利拌种剂、12.5%纹霉清、50%多菌灵、40%拌种双、70%甲基托布津或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用其中1种药剂,用种子重的0.2%~0.4%加适量水混匀拌种,拌匀后即可播种。
(2)浸种剂80%402抗菌剂5000倍液浸种24h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小麦拔节到抽穗阶段当病叶率达到1%,应喷第一遍药,以后隔7~10d再喷1次。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666.7m230~50ml,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6.7m253~66g、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666.7m215~30g、25%病虫灵乳油每666.7m250g,对水50~60kg,叶面喷雾。此外,还可用20%粉锈灵乳油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苯菌灵乳剂800~1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4%杀毒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
小麦叶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叶锈病一般只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叶鞘,但很少危害茎秆和穗。受害叶片上产也圆形或近圆形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
叶锈病菌夏孢子堆较小,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叶片正面。有时病菌可穿透叶片,在叶片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堆(图7-7)
图7-7叶锈病症状
小麦秆锈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图7-8)。受害部位产生的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夏孢子向外扩散。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孢子堆穿透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比正面的大。
图7-8秆锈病症状
小麦叶锈病是什么?
针对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ef.sp.tritici)的抗病基因的鉴定工作成绩最大,迄今已发表的抗叶锈病基因近90个,其中已经正式命名的有63个(表14-6 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已定位在小麦特定的染色体上已定名的63个抗叶锈基因中,有34个来自小麦亲缘种属
已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一般表现为显性遗传,Lr30Lr37为隐性,Lr13Lr17Lr21等有时表现不完全显性在Lr2Lr3Lr14Lr17Lr22等位点存在复等位基因如前所述,若抗叶锈病基因与抗条锈病基因抗秆锈病基因连锁Lr27与Lr31互补,需同时存在,才表达抗病性Lr12Lr13Lr22aLr22bLr35Lr48Lr49等基因表达成株抗病性,Lr56在苗期抗病,其余基因全生育期表达,Lr34和Lr46控制慢锈性少数基因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Lr23需在25℃下,Lr34需在10℃下,Lr37需在18℃下鉴定
我国小麦品种中含有Lr1基因,目前仍然有效Lr3Lr16和Lr26是我国小麦品种携带的主要已知抗叶锈基因Lr9来源于小伞山羊草,对我国叶锈病菌抗病性较强Lr19与黄色面粉基因紧密连锁,曾影响其使用,该问题已获解决,保加利亚的许多小麦品种中含有该基因,是主要抗源,我国仅有少数毒性菌株Lr21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较少,应用潜力较大Lr24在国外一些麦区已经失效,国内匹配毒性基因频率也有所上升Lr25与抗白粉病的基因Pm8连锁,是优良的抗叶锈病基因Lr26与Yr9Sr31Pm8等基因连锁,在育种中曾被广泛使用,现单独使用已经失效,与其他基因复合使用,可以提高抗病性Lr29的抗病效果很强,在我国也同样表现良好Lr32抗病性很强,但至今在生产上未被利用Lr34是慢锈性基因,在生产中表现持久抗锈性Lr35为成株抗病基因,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品种中即含有Lr35,迄今抗病性仍好Lr37与Sr38Yr17紧密连锁,成株抗病性强Lr38Lr39Lr42Lr43Lr45等基因在我国表现较强的抗叶锈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Lr46是有效的慢锈性基因,具有该基因的Pavon76品种在墨西哥种植20余年,仍然表现良好的抗锈性,与其他抗锈基因聚合后可明显提高抗锈性
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途径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中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中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
小麦叶锈病是什么?
针对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ef.sp.tritici)的抗病基因的鉴定工作成绩最大,迄今已发表的抗叶锈病基因近90个,其中已经正式命名的有63个(表14-6 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已定位在小麦特定的染色体上已定名的63个抗叶锈基因中,有34个来自小麦亲缘种属
已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一般表现为显性遗传,Lr30Lr37为隐性,Lr13Lr17Lr21等有时表现不完全显性在Lr2Lr3Lr14Lr17Lr22等位点存在复等位基因如前所述,若抗叶锈病基因与抗条锈病基因抗秆锈病基因连锁Lr27与Lr31互补,需同时存在,才表达抗病性Lr12Lr13Lr22aLr22bLr35Lr48Lr49等基因表达成株抗病性,Lr56在苗期抗病,其余基因全生育期表达,Lr34和Lr46控制慢锈性少数基因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Lr23需在25℃下,Lr34需在10℃下,Lr37需在18℃下鉴定
我国小麦品种中含有Lr1基因,目前仍然有效Lr3Lr16和Lr26是我国小麦品种携带的主要已知抗叶锈基因Lr9来源于小伞山羊草,对我国叶锈病菌抗病性较强Lr19与黄色面粉基因紧密连锁,曾影响其使用,该问题已获解决,保加利亚的许多小麦品种中含有该基因,是主要抗源,我国仅有少数毒性菌株Lr21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较少,应用潜力较大Lr24在国外一些麦区已经失效,国内匹配毒性基因频率也有所上升Lr25与抗白粉病的基因Pm8连锁,是优良的抗叶锈病基因Lr26与Yr9Sr31Pm8等基因连锁,在育种中曾被广泛使用,现单独使用已经失效,与其他基因复合使用,可以提高抗病性Lr29的抗病效果很强,在我国也同样表现良好Lr32抗病性很强,但至今在生产上未被利用Lr34是慢锈性基因,在生产中表现持久抗锈性Lr35为成株抗病基因,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品种中即含有Lr35,迄今抗病性仍好Lr37与Sr38Yr17紧密连锁,成株抗病性强Lr38Lr39Lr42Lr43Lr45等基因在我国表现较强的抗叶锈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Lr46是有效的慢锈性基因,具有该基因的Pavon76品种在墨西哥种植20余年,仍然表现良好的抗锈性,与其他抗锈基因聚合后可明显提高抗锈性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因此,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因此,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因此,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