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发病症状,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植物资料网解答: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菌核萌动形成侵染菌丝,从下位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并不断向四周及上部蔓延,形成典型症状。植株间扩展主要通过病部表面形成的茂盛的菌丝体经接触传染而成。播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阴雨多易于发病。除玉米外,病菌还可侵染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作物。
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湿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1℃)、湿度大(相对湿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
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封闭都是引发玉米纹枯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干旱和低温条件不利于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因此通常不会发生此种病害。但是一旦温度较高,又具备良好的湿度和土壤条件就会促进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引发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玉米纹枯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温度在28?31°C、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重。土壤中菌核量越多,纹枯病发生就可能越严重。密植、阴雨高湿、肥水条件好、偏施氮肥、玉米地连作等都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菌核萌动形成侵染菌丝,从下位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并不断向。茂盛的菌丝体经接触传染而成。播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阴雨多易于发病。
温湿度条件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5-30℃气温、90%以上相对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候条件。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梅雨季节,雨期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发生重。此外,土壤肥沃发病较轻,反之则发病较重;生育期长的品种发病重于生育期短的品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长势过旺,密度过大,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侵害茎秆。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菌核萌动形成侵染菌丝,从下位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并不断向茂盛的菌丝体经接触传染而成。播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阴雨多易于发病。
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菌核萌动形成侵染菌丝,从下位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并不断向四周及上部蔓延,形成典型症状。植株间扩展主要通过病部表面形成的茂盛的菌丝体经接触传染而成。播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阴雨多易于发病。除玉米外,病菌还可侵染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作物。